笏板“当啷”一声,滚出三丈远,撞在金砖上,像一记闷雷。殿内百十双目光倏地聚过去,又倏地收回来,齐刷刷落在蔡攸脸上。那一瞬,他笑面虎的面具裂了,眼角抽搐,唇角却还得往上提,笑得比哭还难看。
范正鸿仍俯身未起,额头抵着冰凉的金砖,像抵着一柄出鞘的剑。他听见自己心跳,咚咚,咚咚,每一下都踩在天子沉默的呼吸上。良久,赵佶才又开口,声音轻得像御案上那方鎏金镇纸被晨风刮了一下:
“蔡卿,笏板滑了。”
五个字,不轻不重,却像一根细线,把蔡攸失态的裂口重新缝上。蔡攸仓皇俯身,袖口扫过金砖,指尖仍颤,拾起笏板时,指甲刮出一声尖锐的“吱”。他退回班位,低眉的一瞬,余光掠过范正鸿,像刀背贴颈,冰凉而阴毒。
殿头官再唱“奏事——”,声音拖得老长,却无人出班。满朝文武都还在咂摸方才那八个字:
“仍赐金紫,留侯名,听调不听宣。”
金紫者,三品服色也;侯名者,开国县侯,虚爵也;听调不听宣,则兵权尽削,只留一副空壳。可那副空壳偏又镀了金,叫人砸不得、扔不得,只能眼睁睁看它晃在眼皮底下。高俅背手而立,胖大的身子把绯袍撑得滚圆,像一口扣在殿上的铜钟。他微微侧头,朝童贯递了个眼色。童贯下巴轻点,帽翅颤了颤,像一对嗅到血腥的鹞子。
赵佶似乎倦了,抬手揉了揉眉心,鎏金镇纸被内侍悄悄挪开,露出底下压着的奏疏——最上面一本,是河东河北两路“禁军阙额”的折子,署名的正是范正鸿。少年天子目光掠过那行字,指尖在“阙”字上停了一停,像抚一道未愈的伤疤。
“退朝——”
铜壶滴漏正敲辰初,丹陛之下,群臣山呼万岁,声浪撞在殿梁上,震得晨曦都晃。范正鸿咬牙站定,抬眼时,正撞见赵佶的目光。天子已起身,半幅卷帘垂在他肩上,金丝织的龙鳞被晨光映得刺目,像一簇簇烧着的火。那火里映着范正鸿,也映着他自己,两双同样年轻的眼睛,隔着御阶、隔着镇纸、隔着半卷未合的帘,静静对视了一瞬。
帘子落下。
群臣鱼贯而出,靴底踏在金砖上,沙沙如雨。蔡攸走得最快,绯袍下摆扫过门槛,险些绊倒。高俅却故意落后两步,等范正鸿并肩,才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道:
“贤弟好手段,自削一刀,以退为进,倒叫旁人无处下口,看来老师教了你不少东西,我那一弩却没教你些东西。”
范正鸿脚步不停,目光落在前方那道被朝阳拉长的宫墙上,声音淡得像秋霜:
“高太尉若想下口,总得先掂量掂量,牙口够不够硬。”
高俅哈哈大笑,笑声惊起檐角一只乌鸦,扑棱棱掠过宫墙,消失在灰青色的天幕里。笑声未落,他已甩袖而去,胖大的背影很快混进绯紫交错的洪流。
殿外御街,晨鼓未绝。范正鸿独自立在龙尾道下,仰头望见“宣德门”三字被初阳镀上一层赤金,像三口悬在头顶的剑。他深吸一口气,寒气顺着鼻腔直刺肺腑,却刺不破胸腔里那团愈烧愈旺的火。两个月前,他在这片金砖上留下血,如今血被擦净,裂痕却刻进骨头里。他知道,真正的杀局才刚开始——
“走吧,回家。”
他转身,青袍下摆被晨风扬起,像一面褪色的旗。身后,宫墙之上,残星终于坠落,而霜降后的第一缕阳光,正沿着御街笔直地铺过来,金光里夹着冰碴,亮得刺眼,冷得彻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