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6章 笔迹(2 / 2)

崔嫋嫋见他这般模样,眼中笑意更深,也不再打趣他,夫妻二人便安坐下来,在侍女布菜声中,安静地用起了这顿家常晚膳。

橘色的灯火映照下,这一方小天地暂时隔绝了外间的所有纷扰与算计。

……

王玉瑱这边,他拿着那两封从孙雅处得来的信件,回到别院书房后,立刻翻找出宴清昔日留在他这里的诗稿、信札等墨宝。

他将新旧笔迹并排铺在宽大的书案上,就着跳跃的烛火与炭盆的红光,逐字逐句、一笔一划地仔细比对。

时间在寂静中悄然流逝,晚膳的时辰早过了,他却浑然未觉。

他只觉得这两封由孙雅转交的信,字迹形态虽与宴清的笔迹极为相似,初看几乎可以乱真,但看久了,总有一种说不清、道不明的别扭感萦绕在心头,仿佛隔着一层薄雾,无法触及真实。

直到亥时三刻(晚上十一点多),书房外传来轻柔的脚步声。慕荷披着一件厚厚的银狐裘,带着春桃和晚杏寻了过来。

她推开书房门,见王玉瑱仍伏在案前,眉宇紧锁,烛光映得他脸色有些苍白,不由得心疼道:

“玉郎,这都什么时辰了,晚膳也未用,这样熬下去身子怎么受得住?可觉得饿?我让秋菱给你弄些吃的来?”

王玉瑱闻声抬起头,见是慕荷,眼中闪过一丝光亮。

他没有立刻回答用膳的事,而是沉吟片刻,将桌上那两封来自杭州的信件拿起,巧妙地对折起来,只露出其中关键的几句话。

然后他对春桃和晚杏吩咐道:“去小厨房看看,随意准备些清淡的点心过来吧。”

待两名侍女领命离去,书房内只剩下他们夫妻二人。

王玉瑱将经过处理的信件和宴清的真迹一同推到慕荷面前,低声道:“慕荷,你来得正好。

你素来心细,且来看看,这几处笔迹,与宴清的真迹相比,可有何不同之处?”

慕荷虽不明所以,但还是依言凑近烛光,纤指轻轻拂过纸张,目光在真迹与仿信之间流转。

她自幼受罗府熏陶,于书画一道颇有灵性,眼力更是敏锐。不过片刻,她便抬眸看向王玉瑱,语气肯定地说道:

“玉郎,若妾身没有看错……这两封书信的笔迹,看似与宴公子的字迹形似,但细观其笔锋、力道与转折处的韵味,应是女子所书。”

她指着几个特定的笔画,“你看这里,还有这里,模仿者虽极力追求宴公子笔下的洒脱劲健,但女子手腕力道终究偏柔。

这横竖之间的起承转合,尤其是弯钩之处,少了男子笔力特有的那份锐利与骨力,多了几分刻意求工的匠气与内敛。

她是照着宴公子的字帖,一笔一划‘描’出来的形,却未能得其神髓。”

王玉瑱闻言,脑中如同划过一道闪电,豁然开朗!

他立刻重新审视那两封信,结合慕荷的点拨,果然发现那些让他觉得“别扭”的地方,正是这种隐藏在形似之下的、属于女子的柔婉笔触!

难怪他总觉得不对劲,原来问题出在这里!

“原来如此!竟是女子仿写!” 王玉瑱压抑着心头的激动,谜题的关键一环被解开,让他连日来沉郁的心情为之一振。

他一把将慕荷紧紧搂入怀中,在她光洁的额头上狠狠亲了一下,眼中满是赞赏与喜悦:

“我的好慕荷!真真是冰雪聪明,慧眼如炬!为夫比对了一个晚上都未能参透的关窍,竟被你一眼看破!你可真是我的贤内助,是我的女诸葛!若无你,我不知还要在这迷雾里打转多久!”

他毫不吝啬地送上连番夸赞,听得慕荷面泛红霞,心中却是甜丝丝的,方才的担忧也化为了能与夫君分忧解难的欣慰。

她轻轻依偎在他怀里,柔声道:“能帮到玉郎便好。只是,这女子为何要模仿宴公子的笔迹写信?这其中恐怕……”

王玉瑱搂着她的手紧了紧,目光再次投向那两封充满疑点的信件,眼神变得深邃而冰冷。

是啊……为何要模仿?这背后,定然藏着不欲人知的秘密。宴兄之死,恐怕绝非表面看来那般简单了。

线索虽然清晰了一分,但前方的迷雾,似乎更浓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