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7章 争斗落幕(2 / 2)

“去……想办法给府里递个话。就说,欲解当前之困,可派人……去太原王氏府上,求见王珪公。只需提及……徐州故人之意即可。”

……

深夜,万籁俱寂,只有更夫梆子的回音在空旷的街道上偶尔响起。

一辆没有任何家族标识、看似普通的黑漆马车,在夜色的掩护下,悄无声息地驶入了崇仁坊,停在了太原王氏府邸的侧门。

早已得到通传的门房立刻打开侧门,马车径直驶入,直到内院垂花门前才停下。

车帘掀开,率先下来的正是须发皆白、面色灰败却强撑着威严的郑国公,紧随其后的是他的两个儿子——面容阴沉、眼神复杂的嫡长子郑德明,以及另一位较为沉默的嫡子郑德礼。

他们此行,未带任何仆从,轻车简从,姿态已然放得极低。

与此同时,王府书房内,灯火通明,茶香袅袅。

王珪端坐主位,神色平静,看不出喜怒。王崇基侍立在其身侧,气度沉稳。

而王惊尘则裹着厚裘,坐在稍远些的靠椅里,面色依旧苍白,眼神却如同深潭,静静注视着门口。

他们同样默契地,没有让此次风波的关键人物——王玉瑱出席。

更令人玩味的是,书房内并非只有王氏父子。

清河崔氏的家主崔珏,竟也带着长子崔景鹤,提前一步来到了王府。

此刻,崔珏正与王珪隔着小几对坐,手捧茶盏,神情淡然,仿佛只是来老友家中闲坐夜谈。

当郑国公父子在王府管家王忠的引导下,踏入这间温暖却气氛微妙的书房时,看到的便是这样一幅景象——王珪与崔珏宛如多年知交,正低声交谈着什么,见他进来,两人皆抬起头,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、既不显热络也不显疏离的笑意。

“郑公,深夜到访,有失远迎,快请坐。”王珪起身,拱手为礼,语气平和。

“郑公,别来无恙。”崔珏也微微颔首致意。

郑国公看着眼前这“王崔”两家家主齐聚的场面,心头如同被巨石砸中,最后一丝侥幸也彻底粉碎。

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,还礼道:“叔玠,平邑,深夜叨扰,实在是……情非得已,还望海涵。”他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干涩和疲惫。

郑德明与郑德礼也上前,向王珪、崔珏行礼,姿态放得极低。

双方都极有默契地,绝口不提白鹭诗会的冲突、不提那些污秽的流言、不提朝堂上的攻讦,仿佛那些刀光剑影从未存在过。

宾主重新落座,王忠奉上热茶后,便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,紧紧关上了书房的门。

室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,只有烛火燃烧时偶尔发出的噼啪声。这沉默并非尴尬,而是一种彼此心知肚明的、谈判前的凝重。

最终还是郑国公深吸一口气,打破了沉寂,他看向王珪,语气沉重地开口,直接跳过了所有无谓的寒暄与辩解,直奔主题:

“叔玠,平邑也在,老夫……便开门见山了。此前种种,皆是我郑氏管教无方,致使子弟狂妄,开罪了贵府,也……扰乱了清听。”

他用了“扰乱清听”这样模糊而委婉的词,来概括所有针对王玉瑱和崔鱼璃的挑衅与污蔑。

“如今,我郑氏已知错。”郑国公的声音带着一丝屈辱的颤音,“愿付出代价,只求……只求能与王氏、崔氏化干戈为玉帛,了结此番误会。但不知……叔玠兄,欲如何了结?”

他将问题抛回给了王珪,姿态已然是认输求和。

王珪与崔珏交换了一个眼神,又瞥了一眼角落里垂眸不语的王惊尘,心中已然有数。

这场由年轻一辈意气之争点燃,最终席卷了三大顶尖门阀,甚至引动天颜的狂风暴雨,终于到了该平息的时候。

而如何在这“了结”中,为王氏攫取最大的利益,并且不留下后患,便是今夜这场深夜密谈的核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