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2章 王氏惊尘(2 / 2)

这封信,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不仅关乎两个家族的博弈,更搅动了段被时光尘封的、充满遗憾的往事。

王惊尘知道,他必须做出抉择,而这抉择,将影响着许多人的命运。

……

徐州刺史府,王玄处理完一日公务,回到府中,便听仆役禀报,长子惊尘有要事相商,已在房中等候多时。

他心中微讶,惊尘身子弱,平日极少主动过问外事,今日这般急切,定然非同小可。

他径直来到王惊尘居住的院落。

屋内药香弥漫,王惊尘依旧裹着厚厚的鹤氅,靠在躺椅上,脸色比平日更显苍白几分,唯有那双眼睛,亮得惊人,仿佛燃着一簇幽火。

王玄在儿子对面的椅子上坐下,看着他那副风一吹就倒的模样,心头不由泛起一阵酸楚和深深的惋惜。

这是他最寄予厚望的嫡长子啊!

若非当年那场大病,损了根基,以惊尘的聪慧灵性、沉稳心性,如今在长安朝堂之上,定然能与王珪互为犄角,光耀门楣,何至于让他这一支,只能偏安徐州,眼睁睁看着王珪一脉在长安独自面对风风雨雨?

他其他的儿子,无论是嫡出还是庶出,资质皆远不及惊尘,这怎能不让他这个做父亲的扼腕叹息?

“父亲。”王惊尘见父亲坐下,挣扎着想坐直些,引得一阵低咳。

王玄连忙摆手:“不必多礼,躺着说便是。何事如此紧急?”

王惊尘缓了口气,将手中那封已被他捏得有些发皱的信,递了过去:“父亲请看此信。”

王玄接过,目光扫过信封上那清秀字迹,眉头便是一跳。待他展信读完,脸上已是一片凝重,半晌无言。

王惊尘观察着父亲的脸色,知他心中已然明了其中关窍。

他没有提及自己与郑观音那段尘封的过往,也没有以个人感情劝说,而是用一种异常冷静、甚至带着几分超然物外的语气分析道:

“父亲,郑氏此番,确已是在劫难逃。陛下心意已决,王珪叔父与崔家联手,势不可挡。郑氏衰落,已成定局。”

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极为严肃:“但是,郑氏可以败,可以衰,却绝不能是经由我王氏之手,被彻底逼死、族灭!”

王玄抬眸看向儿子,眼中精光一闪,显然与他想到了一处。

王惊尘继续道,声音虽弱,却字字清晰:“若是我们赶尽杀绝,将郑氏这头数百年的巨兽彻底按死,且不论其临死反扑可能造成的损失,单是此事过后,我太原王氏将立于何地?”

“在其他世家眼中,我们便是陛下手中最锋利、也最无情的刀,是背叛世家联盟规则的‘叛徒’。届时,我王氏必将被所有世家孤立、忌惮,成为众矢之的。”

他深吸一口气,仿佛要用尽力气:“而在陛下眼中呢?兔死狗烹,鸟尽弓藏。一旦我们失去了制衡其他世家的作用,甚至因为手段过于酷烈而引来世家群体的普遍敌视,对陛下而言,我们这柄‘刀’,还有存在的必要吗?”

“恐怕下一个被开刀的,便是我王氏了。届时,皇权与世家之间,我们将进退维谷。”

这番剖析,与远在长安的宴清所见,竟不谋而合,甚至更为尖锐地指出了王氏可能面临的终极困境。

王玄重重地点了点头,沉声道:“惊尘,你所言,正是为父所虑。郑氏必须付出代价,但底线,便是不能由其我王氏亲手将其送上绝路。这非是仁慈,而是为我王氏留存转圜余地和立身之本。”

见父亲与自己想法一致,王惊尘苍白的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神情,随即,他提出了自己的请求:“父亲,正因如此,孩儿想……亲赴长安一趟。”

“什么?”王玄闻言一惊,断然拒绝,“不可!你如今这身子,如何经得起长途跋涉?长安局势复杂,风云诡谲,你若去了,稍有差池,叫为父如何……”

“父亲!”王惊尘打断他,眼神坚定,甚至带着一丝恳求。

“正因此事关乎家族未来走向,关乎我王氏能否在战后格局中站稳脚跟,孩儿必须去!有些话,有些判断,非当面与珪叔父言说不可。旁人去,分量不够,也未必能说得透彻。”

他看着父亲眼中浓得化不开的担忧,放缓了语气:“父亲放心,孩儿会带上大夫,一路小心将养。为了家族,孩儿……撑得住。”

王玄看着长子那倔强而决然的眼神,知道他去意已决。

这个儿子,虽然身体垮了,但那颗为家族计议的心,却从未熄灭过。他想起惊尘年少时的惊才绝艳,想起他病榻上依旧手不释卷、心系天下的模样,心中百感交集。

沉默了许久,王玄终是重重地叹了口气,声音沙哑道:“罢了……罢了!既然你执意如此,为父……便依你。只是,一路之上,定要万分珍重,不可有丝毫勉强!到了长安,诸事与你珪叔父商议,切莫自作主张。”

“孩儿明白,谢父亲成全!”王惊尘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郑重应下。

窗外暮色渐沉,王玄看着儿子单薄却挺直的背影,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