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章 父兄态度(2 / 2)

“是,父亲。”王玉瑱恭敬行礼,退出了书房。

看着他离去的背影,王珪独自坐在灯下,眉头微锁。

他预感到,一场因年轻一辈意气之争而引燃的火焰,很可能将烧遍整个关陇和山东的世家阵营。太原王氏,这一次,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,是福是祸,犹未可知。

从东跨院书房出来,夜风带着凉意,吹散了王玉瑱心头的些许沉郁,却吹不散那更深层的迷茫与对家族牵连的歉疚。

他踏着月色,心事重重地往自己院落走,却远远瞧见自己院门外立着一个熟悉的身影。

竟是大哥王崇基。

王崇基并未进去,只是负手站在那株老槐树下,似乎专程在等他。月光洒在他敦厚稳重的面容上,带着一种令人安心的平和。

“大哥?”王玉瑱有些意外,快步上前,“你怎么在此?可是寻我有事?”

王崇基转过身,脸上露出温和的笑意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没什么要紧事,刚从父亲那边过来,顺道看看你。听说你从诗会回来,就被父亲叫去了书房?”

王玉瑱点了点头,神色间难免露出一丝倦怠和郁色:“是,将今日诗会与郑旭冲突之事,禀明了父亲。”

王崇基与他并肩往院里走,语气轻松地说道:“事情我已听说了些。那郑旭自取其辱,怪不得你。你那首诗……”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赏。

但王崇基却并未深谈诗作本身,而是转而宽慰道,“倒是骂得痛快!咱们王家的人,岂能任人欺辱而无动于衷?”

他停下脚步,认真地看着王玉瑱:“玉瑱,不必将此事过于放在心上。文人有些意气之争,再正常不过。父亲方才想必也已说过,此事关乎家族颜面,你应对得并无不妥。”

“至于后续……自有父亲和家族长辈们应对筹划,你还年轻,不必将千斤重担都压在自己肩上。”

他的话语沉稳而有力,带着长兄如父般的担当和抚慰:“我们太原王氏立世数百年,什么风浪没有见过?岂会因小辈间一首诗便乱了阵脚?”

“你如今最要紧的,是照顾好慕荷,让她安心养胎,这才是我们王家眼下最大的喜事和未来的希望。”

他拍了拍王玉瑱的臂膀,笑容宽厚:“放宽心,天塌不下来。就算真有什么,也有为兄在前面替你挡着。回去好好歇着,莫要让这些琐事扰了心神,反让慕荷担忧。”

王崇基这番话,如同温润的泉水,悄然滋润了王玉瑱干涸焦躁的心田。

他没有追问细节,没有分析利害,只是用最朴素的兄弟情谊和家族担当,告诉他“不必怕,有我们在”。

看着兄长真诚而可靠的眼神,王玉瑱心中那因为身份迷思和家族压力而绷紧的弦,稍稍松弛了一些。

他点了点头,声音有些哽塞:“多谢大哥。”

“自家兄弟,何必言谢。”王崇基笑了笑,“快进去吧,夜里风凉。”

目送着王玉瑱走进院门,王崇基脸上的笑意才慢慢敛去,望向夜空的目光多了几分深沉。

他自然知道此事绝不似他说的那般轻巧,背后的漩涡只怕才刚刚开始旋转。

但作为长子,作为兄长,他愿意将风雨挡在身后,让弟弟能有一方暂时的安宁。这或许,便是世家子弟在享受门荫之外,必须承担的责任与温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