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章 无声的呐喊(1 / 2)

王静的身份确认了,凶手李强也已对罪行供认不讳,证据链完整。按照常理,这起两年前的命案可以宣告侦破,移送检察机关。

但季青看着桌上那张模糊的临时身份证复印件,以及陈锐提出的那个问题——“为什么当时没人找她?”——像一根细小的刺,扎在她的心头,让她无法轻易落下结案的印章。

一个鲜活的生命无声无息地消失两年,竟如同投入湖面的一粒石子,未曾激起半分涟漪。这不正常。

“查!”季青放下手中的笔,对陈锐和老谭说道,“案子要结,但王静为什么会成为‘无人寻找’的人,这件事,我们得给她一个交代。这也是对我们自己职业的一个交代。”

新的调查方向悄然展开,这次的目标,是还原一个陌生女孩在本市最后的生活轨迹。

陈锐负责追踪“丽华服装厂”的线索。工厂虽然两年前倒闭,老板不知所踪,但他几经周折,找到了几位当年同样在厂里打过零工的老员工。通过她们模糊的回忆和零碎的信息拼凑,王静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:

一个来自偏远山村的姑娘,家境贫寒,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,性格内向,不太合群。在丽华服装厂做的是计件缝纫工,住在厂里提供的拥挤宿舍。她没什么朋友,也很少跟家人联系,似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干活挣钱上。

“她好像提过,家里有个弟弟在上学,父母身体不好,她得拼命寄钱回去。”一个当年同宿舍的女工回忆道,“后来厂子要倒闭,发不出工资,很多人都走了,她好像还坚持了段时间,说是要等结清工钱……再后来,就没人见过她了。我们都以为她拿到钱回老家或者去别的地方打工了。”

“没人觉得她失踪了?”陈锐问。

女工摇摇头:“我们这种临时工,今天来明天走的,太常见了。再说了,当时厂里乱糟糟的,谁顾得上谁啊……”

另一边,老谭则根据王静身份证上的籍贯信息,联系上了她老家当地的派出所。反馈回来的信息更让人心情沉重:王静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,确实身体不佳,家庭困难。他们知道女儿在外打工,但沟通极少。王静偶尔会寄钱回去,但近两三年,汇款断了,电话也打不通了。老两口以为女儿是嫌家里拖累,不想再联系了,虽然伤心,却也不敢、也不知如何去寻,只能默默接受。

“他们……他们从来没报过警?”老谭在电话里确认。

当地民警的语气带着无奈:“谭警官,您也知道,有些偏远地方,观念旧,觉得孩子大了在外面,联系不上也正常。而且家里确实困难,出来找一趟不容易,也不知道去哪找……”

真相大白。王静的“无人寻找”,并非源于什么阴谋,而是贫困、信息闭塞、底层务工人员的流动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淡漠共同酿成的悲剧。她像一颗尘埃,悄无声息地飘落在城市的角落,又悄无声息地消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