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9章 再起风波(1 / 2)

林心萍正捧着母亲的信反复读着。

“妈...“

她轻声念着,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。

戚何推门进来,看见妻子这般模样,连忙上前揽住她的肩,

“怎么又哭了?妈不是说了一切都好?“

“我是高兴...“

林心萍把信纸贴在胸口,

“妈现在过得这么好,我...我真是白担心了。“

她起身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个木匣,里面整整齐齐收着母亲这一年多的来信。

最早的一封还是她刚结婚时写的,字迹工整,絮絮叨叨嘱咐她如何持家。

最新这封,笔触明显洒脱了许多,字里行间透着从未有过的从容。

“你看,“

她抽出一封三个月前的信,

“妈那时候还在为流言困扰,字都写得小心翼翼的。可现在...“

她又展开昨天的信,

“你瞧这笔锋,多有力!“

戚何笑着点头,

“妈现在可是苏教授了,当然不一样。“

正说着,里屋传来安儿的哭声。

林心萍忙擦擦眼泪起身,却见戚何已快步走进去。

月光下,丈夫温柔抱着儿子的身影,让她忽然想起母亲信里写的,当年父亲也是这样,在她小时候一次次抱起夜啼的她。

“我来吧。“

她走过去接过安儿,轻声哼起母亲教她的童谣。

宁儿在隔壁小床翻了个身,咂咂嘴又睡了。

这一刻,她忽然特别想写点什么。

把安儿哄睡后,她铺开稿纸,标题写下《绣娘》二字。笔尖再次在纸上沙沙作响,那些母亲信里的细节渐渐鲜活起来,菜市场的流言,调解时的对峙,刺绣班的灯火...

“写什么呢?“

戚何端来热牛奶。

“写妈的故事。“

林心萍接过杯子暖手,

“写一门手艺怎么把三代人缝在一起。“

她想起明天要寄出的包裹,除了给母亲的新毛线,还有安儿宁儿的小手印。

或许,该建议母亲绣一幅《千里共婵娟》,就用手印作月,用针线为光?

月光移过书桌,照亮了未写完的稿纸。

林心萍忽然觉得,这轮照过母亲窗前,又照进她窗口的月亮,终有一天也会照亮安儿宁儿的人生。

而到那时,孩子们会从绣样里读懂,什么是传承,什么是团圆。

《绣娘》的创作出奇地顺利。

林心萍发现,当笔尖触及那些母亲信中的细节时,文字便如溪水般自然流淌。

她常常写到深夜,稿纸堆了厚厚一叠。

这天下午,她正写到调解会一章,出版社编辑突然来电。

电话是戚何前段时间,为了林心萍方便特意申请安装的,

远方老师,有个好消息!您的作品《云端》入选了今年的文学新星奖终评!

林心萍握着电话的手微微发抖。

这个奖项含金量极高,往年获奖者如今都是文坛中坚力量。

还有个更好的消息,

编辑语气兴奋,

作协要组织获奖作者去南方采风,为期一个月。只是...

编辑顿了顿,要带孩子一起去吗?

……

去吧,

戚何晚上一听说,立马表态,

机会难得,只是我最近有集训,请不了假。

可安儿宁儿还小...

林心萍看着摇篮里熟睡的孩子,

带着两个孩子采风,我怕...

让爸妈陪你去。

戚何突然说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