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港岛: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 > 第247章 优秀学者也至关重要

第247章 优秀学者也至关重要(2 / 2)

这些人的涌入会挤压我们普通市民的生活空间。

同时,香江的快速发展也会迫使一些低端加工产业离开。

你没注意到吗?这两年很多基础加工厂都搬到了大陆,而非继续在这里艰难维持。”

“为什么要离开香江?”

“因为这里的土地成本太高,不再适合普通工厂生存。

想想看,现在工人的工资和原材料价格涨了多少,但成品价格却没怎么提高。

工厂利润被压缩,自然只能撤离。

之后,这些地方会被更高附加值的企业取代。

如果我们不提升自己的技能,未来生活将越来越艰难。”

“我们现在算是中产,但随着香江的发展,可能很快滑向低产,甚至贫困。”

“一旦跌入那个阶层,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。”

“林先生虽然对我们普通工人很尊重,但公司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末位淘汰制。

如果我们达不到要求,就会被淘汰。

虽然下岗前有一笔赔偿,但在香江不断上涨的物价面前,那点钱根本不够用。

所以,我们都得珍惜现在的工作。”

事实上,香江有这种担忧的不只一两个人。

自从去年房价上涨后,许多人发现物价也在快速攀升。

比如,去年一港币能买一斤大米,现在却要一块二。

普通衣服过去大多十港币左右,现在却很难找到低于十五港币的。

涨幅虽然不大,暂时不影响生活,但香江的房价仍在高速上涨。

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加,房价涨得更快。

据说前几天有个新楼盘,短短两天就涨了一千港币,火爆程度可见一斑。

香江发展迅猛,但更惊人的是人口增长。

此时香江人口已达682万,超过了许多发达城市。

如此庞大的人口给狭小的香江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压力。

因此,港督府在1970年研究建设地铁线路。

同年,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完成进一步研究,发表《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》,提出了建造铁路的建议。

1972年,香江政府组建了临时交通运输管理局,计划扩建地铁网络。

新建线路将途经青山集团的多处工业园区,并考虑其未来规划,因此邀请林朝羽参与研讨。

审阅初步方案后,林朝羽直言不讳:这些线路规划缺乏前瞻性。

面对询问,他解释道:现有城区布局已不适应现代发展需求,若按此建造地铁,将限制未来工厂规模、住宅区布局及两者的合理间隔。

他提出颠覆性建议:应当先全面调整香江城市规划,再设计地铁线路。

众人困惑之际,林朝羽心中早有盘算——青山集团开发的住宅区均按照超前三十年标准建造,工业园选址也经过科学论证,污染企业远离居住区,耗水型工厂避开人口密集区。

更关键的是,青山地产项目均预留了地铁接驳空间:小区集中分布,商圈布局于交通节点,广场预留出入口用地,工业园间隔保持合理距离。

这些现成模板完全可作为城市规划的参照基准。

听完阐述,运输管理局局长深感震撼。

当时全球仅有伦敦、纽约、东京等国际大都市拥有地铁系统,而林朝羽已将地铁建设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。

香江不过是弹丸之地,过去从未有人设想过修建地铁,毕竟谁又能预见这座城市的发展会如此迅猛。

然而林朝羽在事业起步阶段就提出这样的构想,足见他的前瞻性眼光。

不得不说,青山集团开发的新住宅区品质确实惊艳,连欧美发达国家的住宅项目都难以企及。

只是目前规模有限,尚未完全展现香江住宅的真正水准。

若能全部按此标准建设,香江必将成为国际都市的典范。

有人询问林朝羽:林先生,您的意思是应当先完成香江整体城市规划,再布局地铁线路吗?

正是如此,唯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地铁的效益。

林朝羽微笑道:地铁建设传统上依赖政府投资,但这种思路已经落后了。

此话怎讲?

公共交通长期依赖财政补贴才能维持,这种非营利模式必然加重政府负担。

若能引入商业化运营,初期虽由政府投资,后期却能创造可观收益。

这番言论令在场众人困惑不已,毕竟谁曾想过将公共设施商业化?又如何从中盈利?

面对众人的疑惑,林朝羽继续解释:原理很简单——将地铁出口与购物中心无缝衔接。

商场因地铁获得客流,自然应当支付相应费用。

此外还能设置广告位,或在通道两侧开设商铺出租,租金收益同样可观。

一条线路若有七八个站点,每个通道年收百万港币,盈利自然水到渠成。

建设成本也可与商场分摊,既缓解财政压力,又解决商场客流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