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 暗中针对他(2 / 2)

交大刚起步,毕业生虽优秀,但经验尚浅。

如今集团在科技领域全面布局,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成倍增长。

更何况,我的目标是掌控核心工业和尖端科技,而非中间的加工组装环节。

王荣不解:可中间环节利润最丰厚,为何放弃?

那些只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流水线作业。

林朝羽回答。

林朝羽说道:“我们研究这些技术的目标,就是要让其他企业替我们生产,而不是我们依赖他们。

就像青山集团过去那样,采购别人的零部件回来组装,再推广销售,最终获得的利润只占产业链的一小部分,大头都被上游供应商赚走了。

虽然成熟产业的利润没那么高,但我们目前涉足的领域,许多都是其他企业尚未进入或刚刚起步的。”

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掌握主动权。

此外,在新产品初期,我们的利润能达到几倍甚至十几倍,这就是自主开发的优势。

众人听完纷纷点头,但如何吸引人才、将他们纳入集团体系,却是个难题。

香江本地还好,可在外界看来,香江缺乏发展潜力,因为它的管辖权并不独立。

人才需求是长期过程,单纯高薪挖人只能解一时之急,无法支撑青山集团的持续发展,必须制定长远的人才计划。

林朝羽环视众人,期待他们提出可行的方案。

然而许久无人回应,他忍不住问:“难道你们都没想到办法?”

这时有人开口:“林总,从国外引进人才成本太高,绝非长久之计。

我认为我们应该立足自身发展,比如在香江创办专业大学。”

可以聘请国际顶尖教授来校任教,培养本土学生。

这些学生不仅能满足公司需求,还能为香江其他企业输送人才。

最关键的是,他们会忠于企业,不像某些外籍专家,总带着偏见看待我们。

竟有这种事?

林朝羽眉头一皱,追问说话者详情。

对方答道:“确实存在,尤其是从美国请来的专家。

他们自视甚高,认为团队离不开他们。

而您常在会上强调人才的重要性,有些人就借机无视公司规定。”

情况比想象的更严重。

“看来有人误解了我的意思。

公司制度至高无上,若连这点都做不到,规矩岂不成了笑话?”

王经理,你认为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?

王荣立刻回应:“林总,我会立即着手处理此事。”

林朝羽冷哼一声:“你打算怎么处理?”

“先给予警告,若仍无视公司规章,将予以严惩。”

“仅仅是惩罚?”

“若情节恶劣,我会开除他们。”

“王经理,你的方法值得商榷。

若只是警告或处罚,反而可能助长其气焰。

要彻底解决此类问题,就必须一步到位。”

“这……”王荣仍未领会,皱眉问道,“林总的意思是……”

“香江法律讲求公平公正,尤其在 方面更为严格。

既然他们违法,就该交由法律裁决。

现在懂了吗?”

王荣迟疑道:“您的意思是……让他们坐牢?”

“是要让他们明白,在香江,人人平等。”

林朝羽环视众人,肃然道:“人才固然重要,但我们不需要品行低劣之人。

我们需要的是专注研究、尊重他人的真正人才。

若纵容道德败坏者留在公司,他们只会像蛀虫般侵蚀企业根基。

此事性质恶劣,我希望各部门经理引以为戒,切莫因职位高低而轻视他人。”

“当然,敌人除外。”

林朝羽决不允许公司内部形成阶层分化。

一旦出现阶层,基层员工便会为讨好上位者而违背公平原则。

若放任这种风气蔓延,后果将不堪设想——无人潜心研究,无人踏实工作,所有人都会将精力耗费在攀附关系上。

长此以往,青山集团必将走向衰败。

林朝羽再次严正警告所有人,任何人触碰底线,无论职位高低,一律撤换。

对此,在场众人均无异议。

林朝羽也不再纠缠此事,转而宣布启动新高校建设计划。

这一举措原本就在规划之中。

目前香江仅有益州交通大学投入使用,青山医科大学也即将竣工。

除这两所高校外,香江再无其他高等学府。

因此,林朝羽当场宣布:为满足人才需求,即刻筹建香江理工大学、香江文理大学及香江电子科技大学。

众人听闻林朝羽要一口气兴建三所大学,顿时一片哗然。

众所周知,创办一所大学动辄需要数亿资金。

以香江交通大学为例,前后投入近百亿港币。

当然,建设校园本身花费有限,真正的开销在于购置精密仪器、搭建研究实验室,以及聘请各领域的顶尖教授。

林朝羽提到的三所大学虽不及香江交通大学名气响亮,但所需资金同样惊人。

正当大家猜测投资规模时,林朝羽继续道:这三所大学将完全参照香江交通大学的规格打造。

此外,十年内还要筹建香江电影学院、香江美术学院、香江音乐学院等艺术类院校。

同时,我计划创办一所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学府——华夏香江大学。

但目前我们缺乏师资力量和专业人才,这所大学将择机启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