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 核心部件(2 / 2)

”许范英解释道,“由于涉及商业机密,展厅暂未开放。

不过,车间和实验室同样能展示您想了解的内容。”

史蒂夫虽有疑虑,还是接受了这一安排。

但他仍不解:二汽的展厅究竟藏着什么秘密?最终不都要公之于众吗?

实验室里,各式汽车零部件正在运转,几名工作人员专注记录数据,随后调整参数,继续下一轮测试。

类似场景随处可见。

仅发动机测试区就设有六个实验室,每个配备六人,同步进行三项测试。

换言之,十八台发动机正同时接受十八项不同检测。

相比之下,名爵最多仅能同时测试三台,且仅限于低、中、高速的基础数据采集。

如此大规模的并行测试,史蒂夫还是首次见到。

察觉他的惊讶,许范英解释道:“基础薄弱,唯有以量取胜。

其他部件研发同样如此。

我们组建了三支发动机团队,同步攻关同一目标,优胜劣汰。

若均未达标,则重组再战,直至成功。”

“这需要巨额研发资金吧?”

“确实。

”许范英坦言,“青山集团已专项拨款十亿港币,其余股东亦有追加投入。

此外,我们还将利润的20%持续投入研发。

实不相瞒,若非工业基础匮乏,我们也不会出此下策。”

“所以……你们研发总投入超三十亿?”

这简直难以置信。

一个尚未投入量产的汽车品牌,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竟高达三十亿?

相比之下,名爵的年销售额达到几十亿欧元,但研发支出仅为一点二五欧元。

即便如此,这一比例也已超过百分之十。

然而,与二汽相比,他们仍显得微不足道。

具体数字没那么多,研发费用不便透露。

我们继续参观其他区域吧。

实验区规模庞大,占地面积近一万平方米,内部设有上百间实验室。

各实验室正对不同零部件进行严格测试。

史蒂夫查看了部分非核心零部件的测试数据,发现其标准甚至比名爵更为苛刻。

随行专家也指出:二汽对零部件的测试要求和数据标准超出同行十倍以上。

虽然这些细节未必直接影响整车性能,但如此严苛的标准足以证明他们打造精品汽车的决心。

汽车关乎驾乘者的生命安全,我们必须追求极致。

即便是十万分之一的风险,也要彻底消除。

许范英的这番话让史蒂夫深受触动。

尽管他未作评论,但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。

此刻他确信,林朝羽提到的技术一旦应用于二汽汽车,必将引发行业革命。

若不主动求变,未来要么向二汽采购零部件,要么面临淘汰命运。

离开实验区后,许范英带领史蒂夫参观了生产车间。

眼前的场景再次令史蒂夫惊叹不已。

大型冲压设备一次性成型汽车外壳,其强度比传统焊接工艺高出百分之三十以上。

若采用特殊材料,强度增益甚至可达百分之五十。

更高的结构强度意味着更出色的抗冲击能力。

生产线上的每个环节都令人印象深刻:工人着装规范,车间环境整洁有序,各区域物品摆放严格分明。

喷漆车间更是颠覆传统——名爵仍采用人工喷漆,效率低下且难以保证均匀度,只有少数技术精湛的工人能够胜任。

而这里采用半自动化喷漆系统,全程由机械臂完成喷涂作业,工人只需在控制室进行监控操作。

许范英告诉史蒂夫:以前我们也用人工喷涂,但总是很难喷得均匀。

后来林总提议把流程数字化,这才有了眼前这台机器……

参观结束后,史蒂夫深受震撼。

许多生产线上的设备他从未见过,但这些机器应用到汽车制造中后,不仅效率大幅提升,还减少了工人的操作时间。

走出车间时,史蒂夫没有称赞二汽的工厂,而是直接问许范英:许经理,除了造车,你们这些设备对外销售吗?

很抱歉,史蒂夫先生,许范英回答,这些设备目前仅供二汽内部使用,不对外开放。

但这些设备如果推向市场,一定会大受欢迎。

而且——

现阶段这些都是机密。

许范英打断他,就像我们的新车一样,必须等到合适的时机才能公开。

见对方仍不死心,许范英笑了笑:这样吧,既然史蒂夫先生即将成为合作伙伴,可以先看看我们的一款车型。

不过只能看外观,内饰暂时不能展示,还请理解。

说完,他对助理吩咐道:把麒麟开过来。

很快,二汽即将量产的麒麟汽车驶到众人面前。

这就是......麒麟?史蒂夫的声音有些颤抖。

流线型的车身设计令人惊艳。

作为主打运动风格的名爵负责人,史蒂夫立刻注意到这款车的与众不同——麒麟的曲线浑然一体,几乎找不到任何棱角。

而名爵因技术限制,始终无法实现这样的圆润过渡。

引擎盖上的立体造型增添质感,大灯与车身完美融合,每个细节都令人赞叹。

史蒂夫绕着车子转了一圈又一圈,最后忍不住伸手抚摸光滑的车身。

车身表面细腻平滑,毫无粗糙感。

这辆车的品质感,甚至超越了许多顶级豪华轿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