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尽心尽力为汇丰银行效力,毫无保留地提供情报,却在急需贷款时遭到粗暴对待。
那一拳重重落在他的眼睛上,疼痛与屈辱交织,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。
明明之前还对他礼遇有加,为何现在变得如此凶狠?
恐惧涌上心头。
如果无法从汇丰获得贷款,林朝羽便会按照合约没收廖家财产。
那个狡猾的家伙,从一开始就设下圈套,等着吞掉他的家业。
无论廖烈文如何解释,最终还是被赶出汇丰银行,狼狈如丧家之犬。
消息很快传到林朝羽耳中。
不急,等廖家彻底无力偿还时,再依法接收他们的资产。
林朝羽轻啜一口茶,对张牧说道,我们行事必须合规,免得有人说我仗势欺人。
林董放心,以廖家目前的处境,没人敢借钱给他们。
张牧信心满满。
在这场挤兑风暴中,多数华资银行早已破产或被收购,如今除了林朝羽,英资银行是廖家唯一的希望。
然而汇丰的拒绝,意味着其他英资银行同样不会伸出援手。
其实我也不愿赶尽杀绝。
林朝羽叹了口气,但总有人妄想动摇我的根基。
王荣附和道:林董仁至义尽,当初给了他们翻身的机会,是他们自己不懂珍惜。
罢了,不提这个。
林朝羽摆摆手,眼下最重要的是整合银行资源,未来我们要将业务扩展到整个东南亚和日本市场。
张牧会意点头。
林朝羽活动了一下身体,轻松地说道:接下来该轮到汇丰银行了!
相比较那些华资银行,汇丰银行的财务状况要稳健得多。
他们的贷款业务运作得相当成熟。
要想让汇丰银行陷入危机甚至倒闭,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。
不过林朝羽的目标并非真的搞垮汇丰银行,他要对付的只是桑达士这个人,真正目的是要帮助自己的老友沈弼上位。
林朝羽的反击随即展开。
他首先在《大明报》上公开发问:为何青山集团向汇丰银行的贷款还未到期,汇丰就急着催收?
这其中是否有什么隐情?
或者说,汇丰银行自身也面临资金短缺?
联系到近期香港出现的挤兑风潮,既然华资银行存在过度放贷的问题,那么汇丰是否也存在类似情况?
此前青山集团与置地集团交锋时,怡和洋行曾向汇丰借款高达二十五亿。
现在汇丰的储备金还剩多少?
他们能否保证储户的提款需求?
舆论的矛头直指汇丰银行。
在平时,这类消息多半会被当作无稽之谈,毕竟汇丰的地位稳固,没人会认真考虑它没钱的可能性。
但此刻林朝羽直接抛出了这个问题:
汇丰会不会也没钱了?
林朝羽面前摊开一份长长的名单。
这是沈弼提供的汇丰重要客户名单,林朝羽已派人逐一联系,目的就是要引发汇丰的挤兑风潮。
一旦挤兑严重,后果只有一个——桑达士必须下台。
这样就需要合适的人选接任。
沈弼!
汇丰银行,桑达士办公室
桑达士怒气冲冲地将报纸拍在桌上:林朝羽这个混蛋想干什么?他这是要和我们开战!
沈弼拿起报纸浏览。
报纸已不仅是中文版,英文报纸也开始流传相关内容。
借助沈弼提供的名单,林朝羽已安排大批人员前来提款。
很快,华资银行上演过的挤兑场景,开始在汇丰银行重现。
事情发生了反转,这次是针对汇丰银行的挤兑行动。
沈弼注视着桑达士,随后语气沉稳地说道:“桑达士先生,现在我们必须保持冷静!我相信汇丰银行不会陷入危机!”
“我当然清楚汇丰银行的实力!”桑达士冷冷地回答,“但这场挤兑 一旦爆发,无论对我个人,还是对银行的声誉,都会造成难以忽视的负面影响!”
沈弼看着桑达士,心中暗自盘算,受影响是必然的,最好能直接影响他。
如果不让他受些挫折,自己又如何能顺利接替他的位置?
“眼下最关键的是稳住储户的信心。
”沈弼提议道,“我们要不要效仿林朝羽的做法,将银行的资金和黄金全部展示出来,以提振市场情绪?”
桑达士瞥了沈弼一眼,缓缓说道:“我们没有那么充足的黄金储备,现金储备也不够。”
“什么?”沈弼略显惊讶,“没有?”
“是的,至少在香江没有。
部分资金已兑换成英镑,存放在伦敦。
”桑达士无奈地回答。
沈弼沉默了。
他再次看向桑达士,心中确信,这位总裁的位置恐怕保不住了。
桑达士开始感到不安。
他原本坚信汇丰银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,然而,香江的汇丰一旦遭遇大规模挤兑,对他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,至少股东们绝不会满意他的表现。
至于资金,如果要从伦敦调拨过来,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。
谁能料到,挤兑的浪潮会突然冲向汇丰银行?
这简直是玩火 !
面对这一局面,桑达士甚至毫无应对预案。
他的表现已不能用糟糕来形容,而是彻底失控。
他的策略与其他华资银行如出一辙——首先限制提款额度。
然而,这一举动反而引发了更猛烈的挤兑风潮。
原本储户对汇丰银行还抱有一定信心,毕竟这是一家百年老店,从清朝延续至今。
可如今限额举措一出,瞬间动摇了所有人的信任。
汇丰银行似乎撑不住了。
桑达士的本意是拖延时间,等待伦敦的资金调拨到位,但他的决策却加速了挤兑的蔓延。
此刻,林朝羽完全可以悠闲地旁观汇丰银行的混乱局面。
与此同时,他正着手对恒生银行进行重组。
林朝羽之前将多家破产的华人银行收入囊中,通过并购整合后与汇丰银行完成重组。
重组后,青山银行对汇丰银行的控股比例已超过67%。
何善衡持有的股权有所缩减,同时新增了一些小股东。
尽管决策权和控股权仍掌握在林朝羽手中,但他保留了何善衡的管理权。
历史上何家的表现可圈可点,林朝羽认为没有必要剥夺其权力。
不过,林朝羽将银行财务权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,并增设了监管机制。
说白了,就是要对你进行监督。
有些事情还是事先明确规则更妥当。
何善衡对此并无异议,他明白以林朝羽的地位不可能不采取制衡措施。
他并未表现出抵触情绪。
与廖烈文不同,廖烈文始终认为廖创兴银行遭遇挤兑是林朝羽所为,虽然表面上归顺,内心仍存敌意。
何善衡则持不同态度。
如果没有林朝羽,恒生银行会走向何方,他不得而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