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5章 门面(2 / 2)

林朝羽同意了?具体出价多少?有人急切询问。

何善衡点头确认:他愿意出资二十亿,但要求获得恒生银行51%的股权。

他真有如此雄厚的资金?何添难掩惊讶,他究竟有多少资产?

无从得知。

何善衡摇头道,我方才询问时,他只说相当可观,并未透露具体数额。

这个条件可以接受。

何添沉吟道,只是这51%的股权比例......

何善衡沉声说道:“他愿意出资收购51%的股权,但承诺让何家继续管理恒生银行,不干预日常运营,只是每年审查账目。

董事会上众人陷入沉默。

大家既惊讶于林朝羽能一次性投入巨额资金,也意识到一旦接受他的援助,恒生银行的控制权将易主。

这个决定并不容易。

但现实摆在眼前——无论是向林朝羽还是汇丰银行求助,两家都会提出条件。

何善衡转头询问何添:“二叔,汇丰那边有什么回复?”

何添摇头道:“他们只肯出十五亿。

何善衡若有所思:“如果我们告诉汇丰,林朝羽愿意出二十亿,他们会作何反应?”

何添沉吟片刻:“我认为汇丰可能会提高报价。

“那就再去和汇丰谈谈,”何善衡说道,“看看他们最终能给出什么条件。

汇丰银行总部,桑达士坐在办公室内听完何善衡的陈述,反而笑了起来:“既然林先生愿意提供二十亿,我建议您直接选择青山银行,何必再来找我们?”

“什么?”何善衡满脸震惊,“桑达士先生,您是要放弃恒生银行吗?”

作为香港最大的华资银行,恒生竟被如此轻视?

桑达士从容不迫,心中早有盘算。

从廖烈文处获得的情报显示,林朝羽可用资金约八十亿。

若再拿出二十亿支援恒生,剩余六十亿将难以应对他计划中的挤兑危机。

何善衡对汇丰的算计毫不知情,起身冷淡道:“既然如此,告辞了。

说完,他径直离去。

随后,林朝羽在《经济日报》和《大明报》发表声明,宣布将投入二十亿资金入股恒生银行。

这一举措使他成功获得恒生银行超过51%的控股权,使其正式成为青山银行的子公司。

消息一出,香江各界为之震动。

林朝羽竟然在自身银行遭遇挤兑的情况下,依然有余力收购恒生银行?

人们不禁疑惑:他究竟还有多少资金储备?

很快,香江民众的情绪逐渐平复。

尽管市场长期传闻林朝羽挪用青山银行资金,但银行始终未被挤兑拖垮,反而能完成对恒生银行的收购。

这足以证明青山银行的稳健。

于是,储户们纷纷将资金重新存入青山银行和恒生银行,挤兑风潮就此平息。

不仅如此,更多港币开始流入这两家银行,使其资金储备远超以往。

若此趋势持续,两家银行的联合实力将足以抗衡汇丰银行。

与此同时,汇丰银行内,桑达士正与廖烈文会面。

“廖先生,你提供的情报可靠吗?”桑达士问道。

“绝对可信。

”廖烈文回答,“青山银行的现金储备不足三十亿港币,林朝羽一边收购恒生银行,一边还在吞并其他华资银行,资金必然吃紧。”

桑达士露出满意的笑容,紧紧握住廖烈文的手:“这真是个绝佳的机会!”

廖烈文点头附和:“现在正是对付林朝羽的最佳时机。”

事实上,廖烈文对林朝羽的怨恨由来已久。

早在廖创兴银行遭遇挤兑时,他便埋下了仇恨的种子。

尽管后来被迫投靠林朝羽,但他从未真心归顺。

而林朝羽接纳他,一方面是为了树立榜样,另一方面则是早已盯上廖创兴银行的资源。

林朝羽挽救了廖家,也确实给予了廖家显赫的地位。

然而,没过多久,廖烈文便察觉到林朝羽并未真正信任自己。

张牧接管青山银行后,他直接被踢出董事会。

此外,林朝羽曾承诺代持的百分之十青山银行股权,至今仍未兑现。

这成为廖烈文与林朝羽矛盾的核心。

说好的股份迟迟不交付,令廖烈文极为不满。

但林朝羽也有自己的说法。

当初的代持承诺有证据吗?签订过正式合同吗?

既然没有,凭什么认定他必须履行?

从一开始,林朝羽就只是为了稳住廖烈文而口头许诺。

他的公司管理层和董事几乎全由基层晋升而来。

他排斥空降模式,可以借鉴管理经验,但绝不会让外人直接掌控公司。

廖烈文越是遭到冷落,对林朝羽的怨气就越深。

可他也清楚,林朝羽并非易与之辈。

利家、李嘉成、陈友庆三方联手都未能撼动林朝羽,廖烈文只能选择隐忍。

直到去年,廖烈文开始与汇丰银行接触。

双方接洽后,他明白了桑达士的意图——汇丰早已谋划多时,准备制造一场针对华人银行的大规模挤兑。

这让他看到了希望:至少能摧毁林朝羽的青山银行,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利益。

从去年起,廖烈文便积极行动,试图摸清银行储备金流向及林朝羽的资金动用情况。

更关键的是,汇丰握有一张王牌:林朝羽至今仍欠其二十亿港币债务。

还款期限临近,这正是对付林朝羽的最佳时机。

深夜

林朝羽正拥着双胞胎入睡,刺耳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。

姐妹俩发出朦胧的呓语,而林朝羽猛然睁眼。

他抓起床头专线电话——这条线路仅用于紧急联络。

“我是林朝羽。

”他的声音瞬间清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