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管理人才(1 / 2)

回头再让画师完善细节。

公司刚起步,大小事都得林朝羽亲自管。

他越来越觉得需要管理人才,不然迟早累死。

除了“林青山”饮料,他还在忙别的。

主要是和华人社区的小卖部谈合作,让他们代销青山驱虫丸、青山板蓝根和饮料。

有诊所的就放诊所卖,没有的就找其他销售点。

驱虫丸批发价三块,销售点净赚两块。

这些都得一家家谈,以后还有塑胶花的生意。

林朝羽规划的是整条产业链——既有产品,又有传媒,运作好了绝对大赚。

一晃,又是两个月过去。

随着八部小说剧情渐入佳境,《大明报》的销量再次飙升,突破15万份,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。

这份报纸凭借连载小说一路高歌猛进,最终登顶“香港报纸销量冠军”的宝座,震动整个香港报界。

八部小说中,任何一部单独拿出来,都足以大幅提升一家报纸的销量。

因此,各家报社的老板纷纷打听这八位作者的来历,试图签约邀稿。

对此,林朝羽并未阻止,允许他们发表文章,但禁止连载小说。

若想继续连载,作者便会面临一个现实——从法律层面来看,笔名、剧情乃至细纲都属于林朝羽所有。

即便换人续写,故事仍可继续。

当然,若有人能写出新作并确保畅销,林朝羽也不会阻拦。

毕竟,以他开出的价码,愿意执笔的作者比比皆是。

明报

金镛近日感到疲惫不堪,高强度写作让他手臂酸痛,难得休息了几日。

尽管《明报》销量有所提升,但《大明报》却遥遥领先,稳定在15万份的惊人数字。

这意味着什么?香港人口约三百万,15万读者即每20人中就有一人在阅读《大明报》。

“真没想到,《大明报》横空出世,竟直接打破香港报纸的销量纪录!”金镛感叹道。

合伙人沈宝新提议:“他们的连载速度虽快,但文字较为直白。

不如我们也招揽作者,由查先生指导剧情和技巧?”

金镛摇头道:“《大明报》没有社评,走的是市井路线。

而《明报》不同,我们要做优质报纸,而非小说期刊。

靠小说拉升销量只是权宜之计,绝非长久之策。

《大明报》算什么报纸?充其量是份小说期刊罢了!”

话虽如此,金镛内心仍充满焦虑。

如今一旦断更,《明报》销量便会下滑,整个报社竟无一人能独当一面,全靠他一人支撑。

金镛深感压力。

报纸销量不容下滑,否则广告收入将大幅缩水。

要想维持现状,他只能继续埋头写作。

然而,人的精力始终是有限的。

金镛近来也觉得力不从心,连续数日伏案写作,思绪难免混乱,必须停下来调整。

相比之下,《大明报》的运作方式截然不同。

林朝羽事先拟定整体框架,前一百章每篇两千字,经过细致商讨后才继续推进。

更重要的是,他们注重读者反馈,及时调整内容。

此外,八位撰稿人定期聚在一起头脑风暴,探讨如何让故事更精彩、更吸引人。

俗话说,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。

更何况,金镛也并非诸葛亮。

林朝羽搭建好故事骨架,剩下的交由团队完善。

当然,未来他也可以创办小说刊物,时机成熟再考虑出版。

金镛有句话说得在理:报纸终究不是小说期刊。

首要任务是吸引读者,同时保证社评和新闻的质量。

对这些作家,林朝羽也给予优厚待遇。

除基本稿酬外,作品出版后还能获得分成。

……

“凉茶,林青山!”

刘振强如今养成了每日阅读《大明报》的习惯。

小说的连载节奏紧凑,总让 罢不能。

看完最新章节,他仍觉得意犹未尽。

翻到报缝,以往这里刊登人物设定或招式解析,今天却是一则凉茶广告——

“怕上火喝林青山,《九鼎》同款热销中。”

配图是一个玻璃瓶,瓶身印着“林青山”三字。

凉茶?

刘振强想起小说中主角常饮此茶,用以平心静气。

瞥见价格亲民,他径直下楼买了一瓶。

端详瓶身设计,他立刻被吸引——通体透亮的玻璃瓶搭配红色包装纸,上面印着侠客剪影:那人肩扛长枪,腰挂酒葫芦,葫芦上正是“林青山”字样。

这正是林朝羽的要求:包装必须精致独特,充满艺术感。

看似卖的是凉茶,实则贩卖的是江湖豪情与侠义精神。

刘振强拧开瓶盖,抿了一口这饮料,舌尖泛起淡淡的甜味,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中药香气,却并不浓烈。

正如小说里描述的那样,入口清爽怡人。

每瓶售价三角钱。

价格倒也不算昂贵。

楼下小卖部的老板还提到,喝完后的空瓶可以回收,每个能换八分钱。

“喝了这东西,难道真能练出内功?里面确实有中药味,小说里写的该不会是真的吧?”刘振强忍不住胡思乱想。

随即,他又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可笑。

毕竟自己好歹也是个受过教育的人,怎么会相信世上真有什么内力?

但转念一想,形意拳的存在是真实的,谁能断言内劲这种东西一定不存在?

和他抱有同样想法的读者不在少数。

这饮料,真的能助人修炼内力吗?

这款凉茶,其实是林朝羽的父亲林青山留下的祖传配方,小时候专门给林朝羽和林朝武消暑用的。

至于什么易经洗髓的效果,那是绝对没有的。

倒是林朝武,小时候确实用药浴强健体魄,而林朝羽也试过,效果却不如弟弟明显。

这凉茶的功效只有一个——解暑。

和王老吉差不多,主打清热降火。

尽管林朝羽的广告语只有简单的一句“怕上火喝林青山!”,但挡不住有人浮想联翩。

这玩意儿,真能让人练出内功?

林朝羽对“林青山”凉茶的定位十分清晰,价格比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便宜两角钱,等市场认可度提升后,再逐步涨价至与两大品牌持平。

饮料这东西,说到底拼的就是知名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