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都市重生 > 港岛:从60年代开始称霸商界 > 第12章 在这个年代,谁还没个头疼脑热?

第12章 在这个年代,谁还没个头疼脑热?(2 / 2)

干了!

“我什么时候开始学习?”乔建阳突然有些迫不及待。

“别急,第一批招五十个人。

你识字快,上手应该不难。

”丁来旺想起被林朝羽逼着读书的日子,不由得打了个寒颤,清了清嗓子继续道,“好好学吧,林先生这是给你们机会,你也不想一辈子打打杀杀吧?”

乔建阳连连点头:“不想!绝对不想!”

……

最终,招了五十人,包括赤脚医生、财务会计培训生,以及额外招募的护工。

石硖尾、深水埗、浪澄湾……整个西九龙的人口密集区都将设立青山诊所,规模大的叫青山医馆,未来还会升级为青山医院。

学习的过程枯燥又艰难。

乔建阳虽然读过书,但面对一堆医学术语和服务理念,还是压力山大。

以前是砍人的,现在要服务别人?

想想就头疼。

可一想到那一千五百块的月薪,他咬咬牙,硬是坚持了下来。

一个月后,迎来了考试。

题目是填空题,照着书上答案写就行,开卷考,还有三次机会。

三次考核不过关,就意味着淘汰的命运。

接下来的实习阶段,乔建阳格外刻苦。

林朝羽负责他的伙食,他便日夜埋头苦读。

有时候他会想,老师讲的话确实有道理——当医生不是混社会砍人,而是治病救人。

服务到位了,才会有顾客回头。

乔建阳深以为然。

一个月后,乔建阳被分配到了石硖尾的青山医馆实习。

青山医馆的名声早已传开,西九龙一带的居民但凡有点小病小痛,都会来这里就诊。

挂号费只需两元,药费也控制在十元以内,普通民众完全负担得起。

虽然是实习生,但病人可不管这些。

乔建阳只能硬着头皮上阵,遇到不懂的就赶紧翻书,查找治病的方法。

起初他的动作很慢,但随着病人越来越多,他的熟练度也逐渐提升。

从频繁翻书到游刃有余,他的医术日益精进。

“乔医生,太感谢您了,您真是个好人!”一位治愈的病人连连道谢。

“不用客气!”简单的感谢话语竟让乔建阳心生感动。

过去的他是个烂仔混混,如今却成了受人尊重的医生。

“林先生,谢谢您!”

乔建春发自内心地感激林朝羽。

他从未想过,自己也能活得如此有尊严。

原来温和待人,反而能收获更多。

林朝羽除了教授医术,还注重品德的培养。

这些学生中,许多人当初混社会也是迫于生计,而非自甘堕落。

他从中挑选品行端正的人进行教学,不合格的则直接淘汰,以免影响团队。

第一批五十名学生,经过几个月的筛选,最终剩下四十二人。

林朝羽便以这四十二人为核心,开设了四十二家诊所。

如今,他们个个都能独当一面。

青山诊所。

诊所内有一名医生带领两名实习医生和两名护士,同时还有一名会计人员。

定期组织内部学习培训,内容包括国外先进医疗技术的讲解,以及分享和交流遇到的疑难病例。

会计由林朝羽从总公司直接指派,独立于诊所运营,主要负责日常记账和财务核查。

定期检查账目,防止诊所内部串通做假账。

此外,会计还承担一项特殊任务——统计周边居民的人口构成、生活习惯、经济状况等信息,为诊所运营提供数据支持。

尽管没有计算机辅助,仍通过人工方式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。

林朝羽的诊所扩张策略并非盲目,而是经过精准规划——每覆盖约五千人就设立一家诊所,提供平价药品和医疗服务。

单家诊所六人团队的月运营成本约六千元,但月收入可达五万元。

即便如此,面对西九龙庞大的人口基数,诊所数量和医生资源仍存在巨大缺口。

林朝羽正加速布局,填补这一市场空白。

……

青山集团。

几位高层齐聚一堂,包括已能独当一面的丁来旺和吴成刚,以及林朝羽的得力助手陈琪芸。

陈琪芸汇报:“青山驱虫药的销量持续下滑,目前日销售额不足四万元。”

林朝羽转而询问医馆业绩,丁来旺兴奋回应:“老板,本月青山医馆及诊所总收入已达四百万元!”

“上个月才一百万,这个月就四百万了?”陈琪芸难掩惊讶。

“没错!”丁来旺肯定道,“我们的医生仍然供不应求,单家诊所日均接诊量约百人,高峰期可达两三百人,即便不就诊,顾客也会购买药品。”

尽管前期投入巨大,但诊所已开始实现盈利。

林朝羽的思路很清晰,首要考虑的并非盈利问题。

关键在于如何将客户服务做到极致。

如今,西九龙青山医馆的口碑已经逐渐打响。

“还有我们的板蓝根!”吴成刚在一旁笑着插话,“现在每天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三万六千块了!”

陈琪芸略显惊讶:“这么快就涨上来了?”

“那当然!”

林朝羽轻松地摊手道:“其实这个速度还是慢了点儿。

依我看,驱虫药和板蓝根的销量还会反弹,日销六万应该没问题。

不过长期来看,驱虫药会持续下滑,反倒是板蓝根,我觉得能一直火下去。”

陈琪芸点头赞同。

“成刚,接下来医生的培训工作暂时交给你,板蓝根这块还是由陈姐负责。

”林朝羽思索片刻,继续道,“另外,我们得再打一波广告,把驱虫药的客群扩大到整个九龙、新界和香江岛,不能只局限在西九龙。”

陈琪芸有些迟疑:“花钱投广告?”

“我倒是有个新想法。

”林朝羽晃了晃手中的报纸,笑道,“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办一份报纸呢?”

“自己办报?”陈琪芸觉得他简直异想天开。

“办报没那么简单。

”她斟酌着说道,“就连金镛的报纸,要不是靠小说连载,也没多少人会买。”

“所以,”林朝羽意味深长地笑了笑,“金镛不是已经给我们指了条明路吗?”

“什么?”

陈琪芸一时没反应过来。

林朝羽不紧不慢地说道:“他能写小说,我们为什么不能?”

“这……”陈琪芸语塞。

她不禁腹诽,林朝羽的想法总是天马行空。

什么叫“他能写,我们也能写”?你有那个水平吗?

“朝羽,我觉得……”陈琪芸犹豫了一下,还是开口道,“我们未必能写出好故事,再说金镛先生的功底摆在那儿,恐怕……”

“什么故事?”林朝羽瞥了她一眼,“给主角戴绿帽?小龙女被尹志平欺辱,成就‘龙骑士’之名?杨过断臂,小龙女跳崖,黄蓉的女儿郭襄又爱上杨过?最后绝情谷重逢,击杀蒙哥大结局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