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始皇眉头紧锁,陷入了沉思。他知道,蒙恬说得有道理,但匈奴势力强大,想要彻底打败他们,并非易事。而且,修筑长城的工程正在进行,若是再发动大规模战争,恐怕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,影响大秦的国力。
退朝后,秦始皇来到长乐宫,与芈玉商议此事。芈玉听后,说道:“陛下,匈奴入侵,欺人太甚,绝不能议和。议和只会让他们更加嚣张,认为我大秦软弱可欺,日后还会再次入侵。但贸然出击,也确实不妥,容易陷入被动。”
“那依你之见,该如何应对?”秦始皇问道。
芈玉说道:“陛下可以采取‘坚壁清野’的策略,命令边境城池加固防御,将城外的百姓和物资全部迁入城内,让匈奴骑兵无法抢到任何东西。同时,派蒙恬大将军率领大军,驻守边境,伺机而动。另外,还可以联络匈奴内部的一些部落,挑拨他们之间的关系,让他们自相残杀,削弱他们的实力。”
她顿了顿,又说道:“臣妾还听说,匈奴的首领单于十分宠爱他的王妃,而那位王妃是汉人,对大秦颇有好感。陛下可以派使者前往匈奴,赠送那位王妃一些珍贵的礼物,说服她劝说单于退兵。这样一来,既能避免大规模战争,又能保住大秦的颜面。”
秦始皇听后,连连点头:“玉儿,你果然聪慧!就按照你说的办!”
他立刻下令,让边境城池实施坚壁清野,同时任命蒙恬为大将军,率领三十万大军,驻守边境。又派使者携带大量珍贵礼物,前往匈奴,拜见单于和他的汉人王妃。
使者不负众望,成功见到了单于和他的王妃。王妃收到礼物后,十分高兴,在单于面前极力劝说他退兵。单于本来也只是想抢夺一些财物,见大秦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,且蒙恬率领大军驻守边境,若是开战,自己也讨不到好处,便同意了退兵。
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争,在芈玉的巧妙周旋下,得以平息。边境百姓安居乐业,大秦的国力也得以继续发展。大臣们对芈玉更加敬佩,纷纷称赞她有勇有谋,是大秦的福气。
十二、暗流涌动
匈奴退兵后,大秦迎来了一段平静的时期。芈玉在后宫中威望日增,宫规司的设立,让后宫秩序井然,再也没有出现过争风吃醋、勾心斗角的事情。而在朝堂上,芈玉的建议也越来越受到秦始皇的重视,许多大臣都愿意与她结交。
但平静的表面下,依旧暗流涌动。李寒钟的残余党羽并没有被彻底清除,他们潜伏在暗处,伺机报复。同时,朝中还有一些大臣,嫉妒芈玉的权势,认为她一个女子,不该过多干涉朝政,想要找机会扳倒她。
其中,以丞相李斯为首的一派,对芈玉最为不满。李斯是大秦的丞相,权倾朝野,他认为芈玉的存在,威胁到了他的地位。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对芈玉不满的大臣,以及李寒钟的残余党羽,想要策划一场阴谋,扳倒芈玉。
一日,李斯在府中召集心腹大臣密谋。“诸位,那芈玉如今权势滔天,不仅执掌后宫,还干涉朝政,陛下对她言听计从,长此以往,我等的地位恐怕难保啊!”李斯说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担忧。
“丞相说得对!”一名大臣附和道,“那芈玉不过是个来历不明的女子,仗着陛下的宠爱,便目中无人,我等必须想办法扳倒她!”
李斯点了点头:“我已有一计。如今,陛下正在筹备封禅泰山之事,此事关乎大秦的国运,极为重要。我们可以在封禅大典上,设计陷害芈玉,说她是妖女,意图在封禅大典上作乱,危害大秦国运。到时候,就算陛下再宠爱她,也不得不治她的罪。”
“此计甚妙!”一名大臣眼前一亮,“封禅大典是天下瞩目的大事,若是芈玉在此时作乱,陛下为了大秦的国运,定然会严惩她!”
“不过,那芈玉身边有晚晴护卫,还有蒙恬、王翦等大将暗中保护,我们如何才能在封禅大典上陷害她?”另一名大臣问道。
李斯冷笑一声:“我已经联络了李寒钟的残余党羽,他们之中,有一人精通易容之术,且懂一些粗浅的巫蛊之术。我们可以让他易容成芈玉的模样,在封禅大典上制造混乱,再放出一些巫蛊之物,嫁祸给芈玉。到时候,人证物证俱在,她就算有百口,也难辩清白!”
众人纷纷点头,眼中都闪过一丝狠厉。一场针对芈玉的阴谋,再次悄然酝酿。
芈玉并非没有察觉这些暗流涌动。她通过宫中的眼线,得知了李斯等人的密谋。但她并没有惊慌,而是冷静地分析着局势。她知道,封禅泰山是秦始皇心中极为重要的事情,若是在此时被人陷害,后果不堪设想。她必须提前做好准备,粉碎李斯等人的阴谋。
她立刻找来晚晴,以及蒙恬、王翦等心腹大将,商议对策。“李斯等人想要在封禅大典上陷害本宫,易容成本宫的模样,制造混乱,嫁祸给本宫。你们可有什么对策?”芈玉说道。
蒙恬说道:“皇后娘娘放心,末将愿意率领大军,在封禅大典上加强守卫,一旦发现有人作乱,立刻将其拿下!”
王翦说道:“末将可以暗中安排一些心腹,伪装成百姓,混在人群中,密切监视李斯等人的动向,一旦发现异常,立刻回报。”
晚晴说道:“娘娘,奴婢可以加强对您的保护,同时,奴婢也懂一些易容之术,可以提前做好准备,揭穿那个假皇后的真面目。”
芈玉点了点头:“好!就按照你们说的办!李斯等人自以为计划周密,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,本宫已经提前知晓了他们的阴谋。这次,本宫要让他们自食恶果,付出惨痛的代价!”
十三、封禅惊变
封禅泰山的日子终于到来。秦始皇率领文武百官,以及后宫妃嫔,浩浩荡荡地前往泰山。一路上,百姓夹道欢迎,场面极为盛大。芈玉乘坐着凤辇,跟在秦始皇的龙辇之后,凤冠霞帔,威仪万方。
泰山脚下,已经搭建好了盛大的祭坛。祭坛分为三层,底层为正方形,中层为正六边形,顶层为圆形,象征着天圆地方。祭坛上摆放着各种祭祀用品,香火缭绕,庄严肃穆。
封禅大典开始,秦始皇身着祭天礼服,登上祭坛,祭拜天地。文武百官和百姓们跪拜在地,齐声高呼: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!”
就在秦始皇祭拜完毕,准备宣读祭文之时,一道黑影突然从人群中冲出,直奔祭坛。黑影身披皇后朝服,头戴凤冠,与芈玉长得一模一样,正是李斯等人安排的假皇后。
假皇后手持一把匕首,口中念念有词,匕首上闪烁着幽蓝的光芒,显然淬有剧毒。她朝着秦始皇冲去,口中大喊:“嬴政!你这个暴君!我今日便要为天下百姓报仇!”
众人见状,大惊失色。侍卫们立刻冲了上去,想要阻拦假皇后。但假皇后的身法极为诡异,且懂一些巫蛊之术,挥手间便放出一些毒虫,朝着侍卫们扑去。侍卫们躲闪不及,被毒虫咬伤,纷纷倒在地上抽搐不止。
“保护陛下!”蒙恬大喊一声,率领大军冲了上去,与假皇后缠斗在一起。假皇后的武功虽然不高,但凭借着巫蛊之术和诡异的身法,竟然与蒙恬周旋了十几个回合。
李斯等人站在人群中,心中暗暗得意。他们认为,假皇后制造的混乱,已经足以让秦始皇相信芈玉是妖女。只要假皇后能伤到秦始皇,或者被侍卫们当场斩杀,芈玉便会百口莫辩。
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,芈玉早已做好了准备。就在假皇后与蒙恬缠斗之时,晚晴突然从人群中冲出,手中拿着一把短剑,朝着假皇后的脸划去。假皇后躲闪不及,脸上的易容面具被划开一道口子,露出了里面的真面目。
“她是假的!”晚晴大喊一声,“真正的皇后娘娘在此!”
众人顺着晚晴手指的方向看去,只见芈玉依旧端坐在凤辇之上,神色平静,眼神中没有丝毫慌乱。假皇后见自己的真面目被揭穿,心中一惊,想要转身逃跑。但蒙恬已经抓住了机会,一剑刺穿了她的心脏。
假皇后倒在地上,当场死亡。这时,王翦率领心腹从人群中冲出,将李斯等人团团围住。“李斯!你竟敢勾结乱党,伪造皇后,意图谋害陛下,罪该万死!”王翦大喝一声。
李斯等人脸色惨白,想要狡辩,但假皇后的尸体就在眼前,且王翦手中还拿着他们密谋的证据,他们根本无从抵赖。
秦始皇看着眼前的一切,眼中闪过一丝杀意:“李斯!朕待你不薄,封你为丞相,你却不知感恩,反而勾结乱党,意图谋害朕和皇后,你可知罪?”
李斯跪倒在地,不停地磕头:“陛下,臣冤枉啊!这一切都是李寒钟的残余党羽逼迫臣做的,臣也是身不由己啊!”
“事到如今,你还敢狡辩!”秦始皇怒喝一声,“来人,将李斯及其党羽全部拿下,打入天牢,严刑审讯!”
侍卫们立刻上前,将李斯等人押了下去。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,在芈玉的提前准备下,被彻底粉碎。
十四、皇后定鼎
李斯等人被打入天牢后,在严刑审讯之下,全部招供了他们的罪行。秦始皇下令,将李斯诛灭九族,其党羽全部斩首示众。李寒钟的残余党羽,也被彻底清除干净。
经此一事,秦始皇更加信任芈玉,也更加意识到,芈玉不仅是他的爱妃,更是他的贤内助,是大秦不可或缺的支柱。他下旨,赋予芈玉更大的权力,允许她参与朝政,与他共同商议国家大事。
芈玉并没有因为权力而变得骄傲自满,反而更加谨慎。她深知,权力越大,责任越大。她继续辅佐秦始皇,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,鼓励农桑,兴修水利,减轻赋税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同时,她还重视教育,创办了太学,培养了大批人才,为大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在她的辅佐下,大秦的国力日益强盛,疆域不断扩大,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。百姓们安居乐业,对芈玉这位皇后充满了爱戴和敬仰,纷纷称赞她是“千古第一贤后”。
后宫之中,妃嫔们对芈玉更是敬畏有加,再也没有人敢兴风作浪。芈玉也善待每一位妃嫔,经常关心她们的生活,为她们解决难题。后宫秩序井然,一片和睦。
几年后,秦始皇统一了六国,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。在登基大典上,秦始皇册封芈玉为“圣德皇后”,赐金册金印,让她母仪天下,与他共同执掌大秦江山。
芈玉站在秦始皇身边,俯瞰着跪拜在地的文武百官和百姓们,心中感慨万千。她从一个现代的历史系研究生,穿越到秦朝,历经种种磨难,终于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成为了大秦的皇后,母仪天下。
她知道,这只是一个开始。未来,她将与秦始皇一起,携手并肩,开创一个更加辉煌的大秦盛世,让大秦的威名传遍天下,让自己的皇后威仪,永远被后人铭记。
而那些曾经想要陷害她的人,早已化为尘埃。芈玉用自己的行动证明,只要心存正义,勇往直前,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。她的故事,将成为一段传奇,在历史的长河中,永远闪耀着光芒。
十五、北境烽烟再起
大秦统一六国的欢呼声尚未在咸阳宫的宫墙内消散,北境的急报已如利刃般划破了和平的表象。匈奴单于冒顿整合了草原各部,组建起三十万铁骑,以雷霆之势攻破了大秦刚刚修缮完毕的阴山防线,直逼云中郡。边境的烽火台接连燃起,浓烟滚滚,遮天蔽日,仿佛在向咸阳宫发出最严峻的警告。
朝堂之上,秦始皇的龙颜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。他将手中的急报狠狠摔在地上,竹简散落一地,发出清脆的碎裂声。“冒顿小儿,竟敢在朕统一六国之际,犯我大秦边境!真当朕的三十万长城军是摆设吗?”
蒙恬出列,单膝跪地,声如洪钟:“陛下,匈奴骑兵虽骁勇,但我大秦铁骑也绝非弱旅。末将愿再次领兵出征,定将冒顿的头颅斩下,悬挂在咸阳城门之上,以儆效尤!”
王翦也上前一步,沉声道:“陛下,匈奴此次来势汹汹,且熟悉草原地形,不宜贸然出击。末将以为,应先命云中郡守军坚守城池,实施坚壁清野,消耗匈奴的粮草和锐气。同时,调集关中、陇西的大军,分三路北上,形成合围之势,再一举将其歼灭。”
大臣们纷纷附和,争论着进攻与防守的策略。芈玉站在屏风之后,静静地听着朝堂上的争论,眉头微蹙。她知道,匈奴的问题,绝非一次简单的军事打击就能彻底解决。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,机动性极强,就算此次将他们击退,用不了多久,他们还会卷土重来。
退朝后,秦始皇来到长乐宫,脸色依旧难看。“玉儿,你可知,那冒顿小儿,竟是用鸣镝射杀了他的父亲头曼单于,才夺取了单于之位。此人心狠手辣,野心勃勃,若不将其彻底消灭,必成我大秦的心腹大患。”
芈玉为秦始皇奉上一杯热茶,轻声道:“陛下,臣妾明白您的担忧。但匈奴问题,根源在于草原的生存环境。他们之所以屡屡南下,是因为草原气候恶劣,水草匮乏,难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。若只是单纯地军事打击,只能治标,不能治本。”
“那依你之见,该如何治本?”秦始皇问道。
芈玉沉吟片刻,说道:“陛下可以采取‘恩威并施’的策略。一方面,派蒙恬大将军率领大军,正面迎击匈奴,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,让他们知道我大秦的厉害。另一方面,在边境设立‘互市’,允许匈奴人与我大秦百姓进行贸易往来,用我大秦的丝绸、茶叶、粮食,换取他们的马匹、牛羊、皮毛。这样一来,既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,又能让他们对我大秦产生依赖,逐渐化解彼此的敌意。”
她顿了顿,又说道:“另外,陛下还可以将一些犯了轻罪的百姓,迁徙到边境地区,开垦荒地,种植粮食。同时,鼓励大秦的商人前往边境经商,促进边境的经济发展。这样,边境地区的人口增多了,经济繁荣了,防御力量也会随之增强,匈奴再想南下,便不会那么容易了。”
秦始皇听后,眼中闪过一丝光亮。“玉儿,你说得太好了!就按照你说的办!朕立刻下令,命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,北上抗击匈奴!同时,命廷尉府制定互市的规章制度,在云中、雁门、代郡等边境城池,设立互市,允许匈奴人与我大秦百姓进行贸易往来。”
十六、互市风云
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上后,与匈奴骑兵在阴山脚下展开了一场惨烈的激战。蒙恬身先士卒,率领大秦铁骑奋勇杀敌,匈奴骑兵虽然骁勇,但在大秦铁骑的冲击下,渐渐败下阵来。冒顿单于见势不妙,率领残部仓皇北逃。
蒙恬率领大军乘胜追击,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全部土地,并在阴山脚下修筑了一座坚固的城池,命名为“朔方城”,作为大秦北境的军事重镇。
与此同时,边境的互市也顺利开设。大秦的商人带着丝绸、茶叶、粮食、瓷器等商品,来到互市,与匈奴人进行贸易往来。匈奴人则带着马匹、牛羊、皮毛等特产,来到互市,换取他们需要的生活物资。
互市上,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大秦的商人与匈奴人讨价还价,气氛十分融洽。一些匈奴人第一次见到如此精美的丝绸和瓷器,爱不释手,纷纷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特产,想要换取。
然而,平静的表面下,依旧暗藏着危机。冒顿单于虽然战败,但他并没有放弃南下的野心。他暗中派了一些心腹,混入互市,一方面打探大秦的军事部署和经济情况,另一方面则试图挑拨匈奴人与大秦百姓之间的关系,制造混乱。
一日,在云中郡的互市上,一名匈奴人购买了一匹丝绸,却声称丝绸是次品,要求退货。大秦商人不同意,双方发生了争执。就在这时,几名冒顿单于的亲信突然冲了出来,大喊道:“大秦人欺负我们匈奴人!大家快来看啊!”
周围的匈奴人见状,纷纷围了上来,对着大秦商人怒目而视。大秦商人吓得脸色惨白,不知所措。
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,云中郡的郡守李信带领着一队士兵赶到了。李信是大秦的名将,曾经跟随王翦攻打楚国,战功赫赫。他看到互市上的混乱场景,立刻明白了过来。
“都给我住手!”李信大喝一声,声音震耳欲聋。匈奴人见状,纷纷停下了手中的动作,看向李信。
李信走到那名匈奴人面前,问道:“你说这丝绸是次品,可有证据?”
那名匈奴人支支吾吾,说不出话来。李信又看向大秦商人,问道:“你这丝绸,可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制作的?”
大秦商人连忙点头:“回郡守大人,小人的丝绸,都是按照朝廷的标准制作的,绝无次品。”
李信点了点头,又看向那几名冒顿单于的亲信,冷笑道:“你们故意挑拨离间,制造混乱,可知罪?”
那几名亲信脸色一变,想要逃跑。但李信早已命士兵将他们团团围住。“拿下他们!”李信怒喝一声。士兵们立刻冲了上去,将那几名亲信死死按住。
经过审讯,那几名亲信如实招供了他们的罪行。李信立刻将此事上报给咸阳宫。秦始皇得知消息后,龙颜大怒,下令将那几名亲信斩首示众,并命李信加强对互市的管理,严密监视匈奴人的动向。
芈玉得知此事后,说道:“陛下,这只是冒顿单于的小伎俩。他想要通过制造混乱,破坏互市,让我们放弃对匈奴的‘恩威并施’策略。我们不能中了他的圈套。”
秦始皇点了点头:“玉儿说得对。朕不仅不会放弃互市,还要将互市扩大,让更多的匈奴人受益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他们真正地臣服于我大秦。”
十七、储位之争
随着大秦的日益强盛,秦始皇的身体也渐渐不如从前。他开始意识到,自己需要尽快确立储君,以保证大秦的江山能够长治久安。
秦始皇有二十多个儿子,其中最受他喜爱的是长子扶苏和少子胡亥。扶苏为人宽厚仁慈,有政治远见,深受大臣们的爱戴。胡亥则年幼无知,贪图享乐,却因为善于讨好秦始皇,也得到了秦始皇的一些宠爱。
朝中大臣们分成了两派,一派支持扶苏,一派支持胡亥。支持扶苏的大臣以蒙恬、王翦为首,他们认为扶苏是最合适的储君,能够继承秦始皇的遗志,将大秦的江山发扬光大。支持胡亥的大臣则以赵高、李斯为首(李斯虽被诛灭九族,但赵高仍在),他们认为胡亥年幼,容易控制,一旦胡亥登基,他们便可以权倾朝野。
赵高是秦始皇的太监总管,深得秦始皇的信任。他暗中与胡亥勾结,想要帮助胡亥夺取储位。他经常在秦始皇面前说扶苏的坏话,称赞胡亥的孝顺和聪明。
一日,秦始皇在宫中设宴,与大臣们饮酒作乐。赵高趁机对秦始皇说道:“陛下,胡亥公子年幼,却十分孝顺。昨日,陛下您偶感风寒,胡亥公子亲自为您煎药,守在您的床边,一夜未眠。这样的孝顺之子,实在难得啊!”
秦始皇听后,点了点头:“胡亥这孩子,确实孝顺。”
赵高又说道:“陛下,扶苏公子虽然有才华,但他过于仁慈,缺乏决断力。若是让他继承皇位,恐怕难以镇住那些六国的旧贵族,大秦的江山可能会因此动荡不安啊!”
秦始皇皱了皱眉头,没有说话。他知道,赵高说得有一定道理,但扶苏的才华和品德,也是他十分欣赏的。
芈玉将这一切看在眼里,心中暗暗担忧。她知道,储位之争一旦爆发,必将引发一场血雨腥风,甚至会动摇大秦的根基。她必须想办法,帮助扶苏顺利登上储位。
她找到蒙恬和王翦,与他们商议对策。“蒙将军,王将军,陛下的身体日渐衰弱,储位之争已经箭在弦上。赵高和胡亥勾结在一起,想要夺取储位。我们必须尽快想办法,帮助扶苏公子顺利登上储位。”
蒙恬说道:“皇后娘娘放心,末将愿意率领大军,支持扶苏公子。只要陛下下旨,末将立刻就能将赵高和胡亥拿下。”
王翦说道:“皇后娘娘,蒙将军说得对。但我们不能贸然行动,以免引起陛下的猜忌。我们应该先想办法,让陛下意识到扶苏公子的重要性,让他主动立扶苏为储君。”
芈玉点了点头:“王将军说得有道理。我们可以从扶苏公子的功绩入手,向陛下进言,让陛下知道,扶苏公子是最合适的储君。同时,我们还要暗中收集赵高和胡亥的罪证,一旦他们有异动,我们便可以将他们绳之以法。”
于是,蒙恬和王翦开始在朝堂上多次提及扶苏的功绩,称赞他在边境的治理和对匈奴的政策上所做出的贡献。芈玉则在后宫中,通过秦始皇的妃嫔,向秦始皇传递扶苏的孝顺和才华。
赵高和胡亥得知此事后,心中十分着急。他们开始更加频繁地在秦始皇面前说扶苏的坏话,并试图陷害扶苏。
一日,赵高伪造了一封扶苏写给蒙恬的书信,信中内容是扶苏想要谋反,夺取皇位。赵高将这封书信交给秦始皇,说道:“陛下,您看!扶苏公子竟然想要谋反!他与蒙恬将军勾结在一起,想要夺取您的皇位啊!”
秦始皇看后,龙颜大怒:“扶苏这个逆子!朕真是看错了他!”他立刻下令,将扶苏召回咸阳宫,想要将他治罪。
十八、皇后定策
芈玉得知秦始皇要召回扶苏的消息后,心中大惊。她知道,这一定是赵高的阴谋。一旦扶苏回到咸阳宫,落入赵高的手中,后果不堪设想。
她立刻来到秦始皇的寝宫,见到秦始皇正在怒气冲冲地踱步。“陛下,臣妾听说您要召回扶苏公子,不知是为何事?”
秦始皇看到芈玉,脸色稍微缓和了一些:“玉儿,你可知扶苏这个逆子,竟然想要谋反!他与蒙恬将军勾结在一起,想要夺取朕的皇位!”
芈玉心中一紧,但表面上却十分平静:“陛下,臣妾认为,此事恐怕有误会。扶苏公子为人宽厚仁慈,孝顺懂事,绝不可能做出谋反之事。一定是有人故意陷害他。”
“误会?”秦始皇冷笑一声,“证据都在这儿了,还能有什么误会?”他将赵高伪造的书信扔给芈玉。
芈玉拿起书信,仔细看了一遍,心中立刻明白了过来。这封书信的字迹虽然与扶苏相似,但语气和用词却与扶苏平时的风格大相径庭。而且,书信中提到的一些事情,也与事实不符。
“陛下,您看这封书信。”芈玉指着书信中的一处,“扶苏公子在边境,一直致力于安抚百姓,抵御匈奴。他怎么可能会在这个时候,想要谋反呢?而且,这封书信的字迹虽然与扶苏公子相似,但仔细一看,还是能看出一些破绽。这一定是有人故意伪造的,想要陷害扶苏公子。”
秦始皇皱了皱眉头,拿起书信,仔细看了起来。他越看越觉得不对劲,这封书信的语气和用词,确实与扶苏平时的风格不太一样。
“陛下,臣妾认为,此事应该彻查。”芈玉说道,“我们可以派人前往边境,调查扶苏公子的动向,看看他是否有谋反的迹象。同时,我们也可以审问赵高,看看这封书信到底是怎么来的。”
秦始皇点了点头:“玉儿说得对。朕不能仅凭一封书信,就定扶苏的罪。朕立刻下令,派李斯(此处为笔误,李斯已被诛灭九族,应为其他大臣)前往边境,调查扶苏公子的动向。同时,将赵高叫来,朕要亲自审问他。”
芈玉心中松了一口气。她知道,只要秦始皇愿意彻查此事,扶苏就有救了。
李斯(此处为笔误,应为其他大臣)率领一队人马,前往边境调查扶苏的动向。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,他们发现,扶苏在边境一直致力于安抚百姓,抵御匈奴,并没有任何谋反的迹象。相反,他还深受边境百姓的爱戴和拥护。
赵高被传到秦始皇的寝宫,秦始皇亲自审问他。“赵高,这封书信是怎么来的?”秦始皇问道,语气冰冷。
赵高心中一惊,但表面上却十分镇定:“陛下,这封书信是奴才在蒙恬将军的军营中搜到的。奴才不敢欺骗陛下。”
“是吗?”秦始皇冷笑一声,“你以为朕会相信你的话吗?朕已经派人前往边境调查过了,扶苏在边境并没有任何谋反的迹象。这封书信,一定是你伪造的,想要陷害扶苏公子!”
赵高脸色一变,想要狡辩,但秦始皇已经不想再听他的废话。“来人,将赵高拿下,打入天牢,严刑审讯!”
侍卫们立刻冲了上去,将赵高死死按住,押往天牢。
经过严刑审讯,赵高终于忍受不住,如实招供了他伪造书信,想要陷害扶苏的罪行。秦始皇得知真相后,龙颜大怒,下令将赵高诛灭九族。
胡亥得知赵高被处死的消息后,吓得魂飞魄散。他知道,自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,再也没有机会夺取储位了。
秦始皇经过此事,更加意识到扶苏的重要性。他立刻下令,将扶苏册封为太子,确立为大秦的储君。
芈玉看着这一切,心中终于松了一口气。她知道,自己成功地帮助扶苏登上了储位,为大秦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。
十九、千古一帝
解决了储位之争后,秦始皇的身体也渐渐康复。他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,开始派人四处寻找长生不老之药。但芈玉知道,长生不老只是一个传说,没有人能够真正地长生不老。她只能在秦始皇身边,默默地陪伴着他,希望他能够珍惜眼前的时光。
在芈玉的辅佐下,大秦的国力达到了顶峰。疆域北至阴山,南至南海,东至东海,西至陇西,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。百姓们安居乐业,对秦始皇充满了爱戴和敬仰,纷纷称赞他是“千古一帝”。
然而,秦始皇并没有满足于现状。他想要建立一个更加辉煌的大秦帝国,让自己的名字永远被后人铭记。他下令,修筑万里长城,抵御匈奴的入侵;开凿灵渠,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,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;统一文字、货币、度量衡,加强中央集权。
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秦的发展,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,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一些百姓开始对秦始皇产生了不满情绪,民间流传着一些反对秦始皇的言论。
芈玉得知此事后,心中十分担忧。她知道,百姓是国家的根本,若是失去了百姓的支持,大秦的江山将会动摇。她找到秦始皇,说道:“陛下,臣妾听说,民间流传着一些反对您的言论。百姓们因为修筑长城和开凿灵渠,负担过重,已经开始对您产生了不满情绪。臣妾认为,您应该减轻百姓的负担,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。”
秦始皇听后,皱了皱眉头:“玉儿,朕做这些事情,都是为了大秦的长治久安。修筑长城,是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;开凿灵渠,是为了促进南北经济的交流;统一文字、货币、度量衡,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。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百姓们怎么会不理解呢?”
芈玉说道:“陛下,臣妾知道您的初衷是好的。但百姓们的负担实在是太重了。修筑长城和开凿灵渠,动用了数百万的民夫,许多民夫都累死在了工地上。百姓们失去了亲人,生活苦不堪言,自然会对您产生不满情绪。臣妾认为,您应该暂停一些不必要的工程,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,让他们能够休养生息。只有这样,百姓们才能真正地拥护您,大秦的江山才能长治久安。”
秦始皇沉默了片刻,点了点头:“玉儿说得对。朕确实忽略了百姓的感受。朕立刻下令,暂停一些不必要的工程,减轻百姓的赋税和徭役。同时,朕还要派人前往各地,安抚百姓的情绪,让他们知道,朕是真心为他们着想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