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 > 第17章 凤驭后宫,威仪定乾坤

第17章 凤驭后宫,威仪定乾坤(2 / 2)

刘总管带着宦官们上前迎驾,手中捧着账本,激动地禀报:“陛下,自玉妃娘娘推行轮作以来,菜圃收成较往年翻了一倍还多!不仅御膳房的蔬菜供应充足,还结余了许多粮食,可充作宫人的冬粮!”

秦始皇看着眼前的丰收景象,心中大悦,转头看向芈玉:“玉妃,这都是你的功劳。”

芈玉躬身道:“陛下谬赞。这并非臣妾一人之功,而是陛下支持农术、宫人齐心协力的结果。臣妾只是做了分内之事,不敢居功。”说着,她示意宫人端上用新收粮食做的糕点,“这是用今年的新粟做的米糕,用新收的黄豆磨的豆腐,陛下不妨尝尝,也算是农功的一点见证。”

秦始皇拿起一块米糕,入口软糯香甜,比以往的糕点多了几分谷物的清香。他心中愈发满意,正欲开口,却见太后身边的内侍匆匆赶来,禀报说太后请芈玉即刻前往长乐宫。

芈玉心中一动,知道太后定是为了立后之事。她向秦始皇告退后,快步来到长乐宫,刚进门便看到太后坐在榻上,神色严肃。“玉妃,陛下欲立你为后,朝堂反对之声甚烈,你可知晓?”太后开门见山问道。

芈玉点头:“臣妾已知晓。丞相与廷尉认为臣妾出身寒微,恐难服众。”

太后叹了口气:“他们哪里是嫌你出身寒微,分明是怕你无世家牵制,将来碍了他们的利益。不过你放心,本宫虽不管前朝之事,但也知立后当择贤德者。你以农术兴后宫,以仁心安宫人,比那些只知争宠的勋贵之女强百倍。”

说着,太后从匣中取出一枚玉印,递给芈玉:“这是当年先皇后的‘协理六宫印’,你且拿着。明日起,你便以这枚玉印为凭,整顿后宫内务,尤其是各宫的用度开支,务必查得清清楚楚。若能查出些贪腐之事,便是你立威的机会,也能让朝堂看看,你并非只会种菜的弱女子。”

芈玉接过玉印,心中感激:“谢太后信任。臣妾定不辱使命,好好整顿后宫,不让太后失望。”

拿着“协理六宫印”回到玉芙宫,芈玉立刻召集燕姬和蜀姬,商议整顿后宫用度之事。“太后让我们查各宫用度,这不仅是立威的机会,更是收集证据的机会。那些反对立我的勋贵嫔妃,宫中用度定然有猫腻,只要我们查出她们贪腐的证据,便能让她们在陛

燕姬和蜀姬纷纷点头,三人当即分工:燕姬负责查阅往年的后宫用度账本,找出可疑之处;蜀姬负责带领宫人,实地核查各宫的物资消耗;芈玉则负责汇总证据,随时准备向太后和陛下禀报。

17. 查贪立威,朝堂松动

接下来的几日,后宫上下都笼罩在“查用度”的紧张氛围中。蜀姬带着宫人,逐一核查各宫的库房,从绸缎布匹到金银器皿,每一件都仔细登记在册。起初,几位勋贵嫔妃并不在意,甚至故意刁难,将库房钥匙藏起来,不肯配合核查。

蜀姬却毫不退让,直接拿着芈玉签发的“协理六宫令”,请来了太后身边的内侍作证:“奉太后与玉妃之命核查用度,若姐姐执意不配合,便是违抗太后旨意,妹妹只能如实向太后禀报了。”

嫔妃们见蜀姬态度强硬,又有太后内侍在场,只能不情愿地交出钥匙。这一查,果然查出了大问题——那位曾苛扣宫女月例的王嫔妃,宫中库房竟藏着远超份例的绸缎和珠宝,甚至还有从宫外私运进来的西域香料,这些都是账目上没有记载的;另一位韩嫔妃,则长期虚报宫人数量,冒领月例,中饱私囊。

蜀姬将查到的证据一一整理好,交给芈玉。芈玉拿着证据,先去长乐宫禀报太后,随后又在秦始皇处理完朝政后,将证据呈了上去。“陛下,臣妾奉太后之命核查后宫用度,发现王、韩二位姐姐宫中存在贪腐之事,证据确凿,还请陛下定夺。”

秦始皇看着账本上的记录和实物清单,脸色瞬间阴沉下来。他最恨贪腐之事,更何况是在后宫之中。“来人!将王、韩二嫔禁足宫中,彻查她们的贪腐之举!其家族若有牵连,一并交由廷尉查办!”

旨意下达后,后宫震动。其他嫔妃见芈玉动真格的,还得到了陛下和太后的支持,再也不敢轻视她,纷纷配合用度核查。而朝堂上,李斯和冯劫得知芈玉查出后宫贪腐,还敢对勋贵嫔妃动手,心中也暗暗惊讶——他们原本以为芈玉只是个只会种菜的弱女子,却没想到她竟有如此魄力和手段。

几日后,秦始皇再次在朝会提及立后之事。这一次,李斯没有直接反对,而是说道:“陛下,玉妃娘娘能整顿后宫贪腐,确有才干。然立后之事关乎国本,还需听听宗室大臣的意见。”

冯劫也附和道:“臣以为,可召宗室宗亲入宫商议,若宗亲们无异议,立玉妃为后,臣等便不再反对。”

秦始皇知道,这是朝堂态度松动的信号。他当即下旨,召宗室宗亲入宫,商议立后之事。芈玉得知后,心中明白,这是她能否成为皇后的关键一步——宗室宗亲大多看重“德行”与“功绩”,只要她能让宗亲们认可自己,册封之事便十拿九稳。

燕姬看着芈玉,眼中满是鼓励:“妹妹,你以农术助宫、以仁心安人、以铁腕查贪,这些都是你的功绩。宗室宗亲定会认可你的,我们相信你。”

芈玉点了点头,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:“我不会让大家失望的。这皇后之位,不仅是对我的认可,更是对我们后宫联盟的认可。我定要抓住这个机会,让我们在这深宫之中,真正站稳脚跟。”

18. 宗亲认可,册封皇后

宗室宗亲入宫商议立后之事的那日,长乐宫的偏殿内气氛庄重。秦王族的几位老宗亲坐在上首,眼神锐利地打量着站在殿中的芈玉。为首的宗室长老捋着胡须,缓缓开口:“玉妃娘娘,陛下欲立你为后,我等虽无异议,但需知皇后乃天下女子之表率,需有‘德、能、仁’三心。不知娘娘以为,自己是否符合这三心?”

芈玉从容躬身,不卑不亢地回道:“回长老,臣妾不敢自称完美,但愿以实事证明。论‘德’,臣妾入宫以来,从未参与争宠,反而与燕姬、蜀姬结为联盟,互助互扶,从未有害人之心;论‘能’,臣妾推行农术,让后宫菜圃收成翻倍,既解了御膳房之忧,又让宫人多了份口粮,还能整顿后宫贪腐,维护秩序;论‘仁’,臣妾废除严苛宫规,设立申诉簿,让底层宫人有处说理,还开垦闲田分给他们种植,让他们能多一份收入。这些事,后宫上下有目共睹,臣妾不敢欺瞒长老。”

一位宗亲追问:“娘娘出身寒微,若真为皇后,如何应对朝堂上的勋贵大臣?若他们对娘娘不敬,娘娘又当如何?”

芈玉微微一笑:“臣妾出身寒微,却也正因如此,无世家牵绊,只会一心辅佐陛下,不会为家族谋私。至于勋贵大臣,臣妾相信,只要臣妾恪守本分,以公平之心对待朝堂事务,以真诚之心与人相处,终能赢得他们的认可。即便有人不敬,臣妾也会以理服人,若实在无法化解,还有陛下和太后为臣妾做主,更有后宫宫人支持臣妾,臣妾无所畏惧。”

她的话条理清晰,语气坚定,既不傲慢也不怯懦,让几位宗亲暗暗点头。这时,太后开口说道:“各位长老,玉妃所言句句属实。本宫观察她许久,她不仅聪慧能干,还心怀仁善,确是皇后的不二人选。若立她为后,不仅能安定后宫,还能为陛下分忧,这对大秦而言,是件好事。”

几位宗亲相互对视一眼,为首的长老站起身,对着秦始皇躬身道:“陛下,经我等商议,认为玉妃娘娘德行兼备,能力出众,确能胜任皇后之位。我等无异议,恳请陛下早日册封,以安后宫,以慰民心。”

秦始皇心中大喜,当即下旨:“朕顺应天意,遵从宗亲与大臣之意,册立玉妃芈氏为大秦皇后,择吉日举行册封大典!”

旨意下达的那一刻,芈玉的眼中泛起了泪光。她看向站在殿外的燕姬和蜀姬,三人相视一笑,眼中满是激动与欣慰。从初入后宫的柔弱羔羊,到结成联盟互助,再到如今即将成为皇后,这一路走来,她们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与挑战,如今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。

册封大典定在一个月后举行。这一个月里,后宫上下都在忙碌地准备着,宫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——他们知道,芈玉成为皇后,定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。而朝堂上,那些曾经反对的大臣,见宗室宗亲都已认可,也纷纷改变态度,开始为册封大典做准备。

册封大典当日,芈玉身着皇后专属的翟衣,头戴凤冠,一步步走上祭天的高台。阳光洒在她的身上,让她显得格外庄重威严。秦始皇亲自为她戴上皇后玉玺,高声宣布:“册立芈氏为大秦皇后,钦此!”

台下,燕姬和蜀姬热泪盈眶,宫人百姓纷纷跪拜,高呼“皇后千岁千岁千千岁”。芈玉站在高台上,望着眼前的景象,心中感慨万千——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,不仅在这深宫之中站稳了脚跟,还成为了一代皇后,真正做到了“威仪天下”。

她知道,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的开始。未来,她将以皇后的身份,继续辅佐秦始皇,安定后宫,为大秦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,也将与燕姬、蜀姬一起,在这后宫之中,书写属于她们的传奇。

19. 新后理宫,远虑安内

册封大典落幕次日,芈玉身着皇后朝服,首次以六宫之主的身份召集众嫔妃议事。长乐宫偏殿内,嫔妃们按位份高低排列,目光落在芈玉身上时,多了几分敬畏——昔日那个任人欺凌的“玉嫔”,如今已是手握皇后玉玺、深得帝后信任的后宫之主。

芈玉端坐于主位,目光扫过众人,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:“今日召各位姐姐前来,是有三件事要与大家商议。其一,后宫菜圃的收成需再提三成,我已让人从民间寻来高产麦种,后续会分派各宫负责一小块田地,收成好坏与各宫月例挂钩,做得好的有赏,做得差的则酌情减例。”

此言一出,下方立刻响起细碎的议论声。一位位份较低的嫔妃小声问道:“皇后娘娘,我等从未种过地,恐难胜任……”

芈玉早已料到众人的顾虑,温和回道:“不必担心,菜圃的老匠人会手把手教大家,燕姬姐姐也会定期巡查指导。这不仅是为了充盈后宫粮库,更是为了让大家明白‘民生之艰’,今后便不会再随意浪费粮食。”

接着,她抛出第二件事:“其二,即日起,后宫取消‘宫人殉葬’的旧例。先帝时定下的规矩过于严苛,如今大秦安定,当以仁治国,宫人若有过错,按宫规惩处即可,无需以命相抵。”

这一句话,让殿内瞬间安静下来,连几位勋贵嫔妃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。“殉葬”旧例虽早已形同虚设,却从未有人敢公开废除,芈玉此举无疑是在挑战旧制。

芈玉没有理会众人的震惊,继续说道:“其三,设立‘后宫学堂’,挑选识字的宫女宦官任教,让年轻宫人都能读书识字。今后宫中选拔管事,优先从识字的宫人中挑选,给大家一个晋升的机会。”

三件事说完,殿内鸦雀无声。片刻后,燕姬率先起身行礼:“皇后娘娘所言极是,臣妾全力支持。”蜀姬也跟着起身附和,其他嫔妃见此,纷纷起身行礼,表示遵从。

议事结束后,芈玉留下燕姬和蜀姬,三人来到御花园的凉亭中。“妹妹,你废除殉葬旧例、设立后宫学堂,怕是会引来前朝旧臣的不满。”燕姬担忧地说道。

芈玉端起茶杯,轻轻吹了吹浮沫:“我知道,但这些事必须做。殉葬旧例不合人道,学堂能让宫人有盼头,只有后宫安稳,陛下才能专心处理前朝政务。至于旧臣的不满,有陛下和太后在,他们翻不起什么风浪。”

正说着,内侍匆匆赶来禀报:“皇后娘娘,陛下召您即刻前往宣政殿,说是边关有急报。”

20. 边关急报,后妃献策

芈玉赶到宣政殿时,殿内气氛凝重。秦始皇坐在御案后,眉头紧锁,面前摊着一份边关急报。李斯、冯劫等大臣站在两侧,神色严肃。

见芈玉进来,秦始皇招手让她上前:“阿玉,你来得正好。匈奴近日频频袭扰雁门关,掠夺边民财物,守将请求朝廷增派援兵,你怎么看?”

芈玉接过急报,快速浏览一遍,心中已有了主意。她没有立刻回答,而是问道:“陛下,不知朝中现有多少兵力可调?粮草储备是否充足?”

李斯上前一步,躬身回道:“回皇后娘娘,朝中兵力多集中在南方,若调兵北上,恐需一月时间。粮草方面,去年秋收颇丰,尚可支撑,但长途运输损耗较大,恐难及时供应到边关。”

芈玉点了点头,走到地图前,指着雁门关的位置说道:“陛下,匈奴擅长骑兵作战,来去如风,若我们调兵北上,他们恐怕早已撤离,待我们撤军后,又会再次来袭,如此往复,只会徒耗兵力粮草。”

秦始皇眼中闪过一丝赞许:“那依你之见,该如何应对?”

“臣妾有三策。”芈玉从容说道,“第一,‘坚壁清野’,让雁门关附近的百姓暂时迁入关内,将粮食、牲畜全部带走,留给匈奴一座空城,让他们无利可图。第二,‘以粮诱敌’,派少量兵力携带粮草,假装成运输队伍,引诱匈奴前来抢夺,再设下埋伏,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。第三,‘联姻示好’,挑选一位宗室女子,嫁给匈奴单于,暂时缓和双方关系,为我们争取调兵备战的时间。”

大臣们闻言,纷纷议论起来。冯劫皱着眉头说道:“皇后娘娘,‘联姻’之举恐会让匈奴认为我大秦惧怕他们,有损国威。”

芈玉反驳道:“廷尉大人此言差矣。昔日昭君出塞,换来了汉匈数十年的和平,这并非惧怕,而是智慧。如今我们需时间调兵,联姻既能暂时稳住匈奴,又能让我们有充足的时间备战,待兵力集结完毕,再与匈奴一决高下,岂不是更好?”

秦始皇沉思片刻,拍案说道:“好!就按皇后的三策行事!李斯,你负责安排‘坚壁清野’和‘以粮诱敌’之事;冯劫,你负责挑选宗室女子,筹备联姻事宜。务必尽快办妥,不得有误!”

“臣等遵旨!”李斯和冯劫躬身领旨。

待大臣们退下后,秦始皇握住芈玉的手,眼中满是欣赏:“阿玉,没想到你不仅能管理好后宫,还能为朕出谋划策,真是朕的贤内助。”

芈玉微微一笑:“陛下过奖了。臣妾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,提出一些浅见而已。真正能平定边关的,还是陛下和朝中大臣。”

秦始皇摇了摇头,认真地说道:“不,你的建议至关重要。有你在身边,朕如虎添翼。今后朝中之事,你若有想法,尽管与朕说,无需有所顾忌。”

得到秦始皇的信任,芈玉心中十分感动。她知道,自己不仅是大秦的皇后,更是秦始皇可以依靠的伴侣。未来,她将继续辅佐秦始皇,不仅要安定后宫,还要为大秦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21. 联姻风波,宗室阻挠

然而,联姻之事却并未顺利推进。冯劫挑选了一位宗室旁支的女子——翁主嬴月,年仅十六岁,容貌秀丽,性格温顺。可就在筹备联姻事宜时,几位宗室长老却突然站出来反对,认为“将宗室女子嫁给匈奴,是对大秦宗室的侮辱”,坚决不肯让嬴月前往匈奴。

一日,几位宗室长老来到长乐宫,跪在太后面前,请求太后出面阻止联姻。“太后娘娘,匈奴乃蛮夷之族,怎能让我们大秦的翁主嫁给他们?这不仅会让翁主受苦,还会让天下人嘲笑我大秦无人,只能靠女子求和!”为首的长老激动地说道。

太后皱着眉头,看向站在一旁的芈玉:“皇后,你怎么看?”

芈玉上前一步,对着几位长老躬身道:“各位长老,臣妾理解你们的顾虑,但联姻并非求和,而是缓兵之计。如今我们需时间调兵备战,若不暂时稳住匈奴,边关百姓将继续遭受战乱之苦。翁主嫁去匈奴,虽是牺牲,但也是为了大秦的安定,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危,这并非侮辱,而是荣耀。”

一位长老冷哼一声:“皇后娘娘说得轻巧!受苦的又不是你的亲人,你自然无所谓!若要联姻,为何不选你身边的人,偏偏要选我们宗室女子?”

芈玉面色一沉,语气坚定地说道:“长老此言差矣!臣妾若有亲人在宗室,定会第一个站出来,为国分忧。只是臣妾出身寒微,无亲无故,只能从宗室中挑选合适的人选。翁主嬴月深明大义,早已答应联姻,愿意为大秦牺牲自己,各位长老为何还要阻挠?”

就在这时,嬴月突然走进殿内,跪在几位长老面前,泣声道:“各位长老,民女愿意嫁给匈奴单于,为大秦的安定出一份力。只要能让边关百姓不再受苦,民女就算在匈奴受苦,也心甘情愿。”

几位长老看着嬴月坚定的眼神,心中虽有不甘,却也无话可说。太后叹了口气:“嬴月翁主深明大义,是我大秦的骄傲。联姻之事,就按原计划进行,谁也不许再反对。”

得到太后的支持,联姻事宜终于得以继续推进。芈玉亲自来到嬴月的住处,为她准备嫁妆,并教导她一些匈奴的习俗和应对之策。“嬴月妹妹,此去匈奴,路途遥远,你一定要照顾好自己。若匈奴对你不敬,或是有什么变故,你只需派人送信回来,陛下和臣妾定会想办法救你回来。”芈玉握着嬴月的手,语气温和地说道。

嬴月眼中满是感激:“多谢皇后娘娘关心。民女定不会辜负陛下和娘娘的期望,会尽力维护大秦与匈奴的和平。”

22. 边关告捷,后位稳固

联姻之事尘埃落定后,嬴月带着丰厚的嫁妆,前往匈奴和亲。匈奴单于见大秦如此有诚意,果然暂时停止了对雁门关的袭扰,双方达成了暂时的和平协议。

与此同时,李斯按照芈玉的“以粮诱敌”之计,派少量兵力携带粮草,假装成运输队伍,在雁门关外设下埋伏。果然,匈奴的一小股骑兵前来抢夺粮草,被大秦军队打得大败而归,不仅损失了大量兵力,还被缴获了许多马匹和武器。

而“坚壁清野”之计也顺利实施,雁门关附近的百姓全部迁入关内,粮食、牲畜被妥善安置,匈奴来袭时,果然一无所获,只能悻悻而归。

一个月后,大秦的兵力终于集结完毕,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军北上,进驻雁门关。蒙恬是大秦名将,擅长骑兵作战,他到达雁门关后,立刻整顿军队,训练士兵,做好了与匈奴作战的准备。

匈奴单于得知大秦援军已到,又想起之前的战败,心中十分忌惮,再也不敢轻易袭扰边关。至此,雁门关的危机暂时解除,边关百姓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安宁。

消息传到咸阳,举国欢腾。秦始皇龙颜大悦,下旨嘉奖有功之臣,芈玉也因献策有功,得到了秦始皇的丰厚赏赐。朝堂上,那些曾经反对芈玉的大臣,如今也对她刮目相看,再也不敢轻视这位出身寒微的皇后。

后宫之中,芈玉的威望更是达到了顶峰。嫔妃们对她言听计从,宫人们对她感恩戴德。燕姬和蜀姬看着芈玉如今的成就,心中满是欣慰。“妹妹,如今你不仅是陛下的贤内助,还是大秦的功臣,真是太厉害了!”蜀姬兴奋地说道。

芈玉微微一笑:“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。若没有陛下的信任,没有太后的支持,没有各位姐姐的帮助,我也走不到今天。”

她知道,自己的后位如今已无比稳固,但这并非终点。未来,大秦还会面临更多的挑战,她将继续辅佐秦始皇,安定后宫,为大秦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她也会继续推行后宫改革,让后宫变得更加公平、和谐,让每一位宫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希望。

在这深宫之中,芈玉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不仅赢得了秦始皇的爱与信任,还赢得了后宫众人的拥护和朝堂的认可。她从一个穿越而来的孤女,成长为大秦的皇后,真正实现了“威仪天下”的目标,也在大秦的历史上,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23. 匈奴背约,烽烟再起

和平的时光仅维持了半年,边关便再次传来急报——匈奴单于以“大秦所赠绸缎掺假”为由,撕毁和平协议,亲率三万骑兵突袭雁门关,不仅攻破了两处边防哨所,还掳走了数百名边民。

急报传入咸阳宫时,芈玉正与秦始皇在御花园查看新培育的耐寒麦种。秦始皇接过急报,脸色瞬间沉如寒冰,将竹简狠狠摔在地上:“匈奴蛮夷,竟敢出尔反尔!朕看他们是忘了上次战败的教训!”

芈玉捡起竹简,快速浏览后,眉头紧锁:“陛下,匈奴此次来势汹汹,绝非一时兴起。他们定是看到我大秦近期忙于开垦南方荒地,兵力分散,才敢趁机来犯。”

“那依你之见,该如何应对?”秦始皇深吸一口气,努力平复怒火。经过上次的边关危机,他早已习惯在决策前听取芈玉的意见。

芈玉走到地图前,指尖落在雁门关西侧的“阴山古道”上:“陛下,匈奴骑兵虽快,但粮草补给依赖后方。阴山古道是他们的必经之路,若我们派一支精锐部队,暗中截断他们的粮草运输线,再让蒙恬将军从正面出击,前后夹击,定能重创匈奴。”

秦始皇眼中一亮,当即召来李斯和蒙恬(蒙恬因边关紧急,已连夜赶回咸阳)。蒙恬听了芈玉的计策,连连点头:“皇后娘娘所言极是!阴山古道地势险要,易守难攻,只要我们派五千精兵在此设伏,定能截断匈奴的粮草。届时,末将再率军从正面进攻,匈奴腹背受敌,必败无疑!”

李斯也附和道:“陛下,皇后的计策可行。臣这就去筹备粮草,确保前线供应充足。”

当日下午,秦始皇便下旨:命蒙恬率军两万,即刻返回雁门关,正面抵御匈奴;命将军王离率军五千,秘密前往阴山古道,截断匈奴粮草。

芈玉则留在宫中,一方面协调后宫库房,将多余的棉衣、药材运往边关,另一方面安抚因战事恐慌的宫人嫔妃,稳定后宫秩序。“如今前线将士正在浴血奋战,我们虽不能上战场,但也要做好后方支援,不让陛下分心。”芈玉在后宫议事时,对着众嫔妃说道。

众嫔妃纷纷响应,有的捐出自己的首饰,换成钱财支援前线;有的则带领宫女制作棉衣,为边关将士御寒。后宫上下,竟形成了一股“支援前线”的热潮。

24. 粮草被截,单于溃逃

蒙恬率军返回雁门关后,并未立刻与匈奴交战,而是加固城墙,坚守不出。匈奴单于率军连续进攻数日,都被秦军击退,士气渐渐低落。单于心中疑惑,派人探查后才得知,秦军早已做好了防御准备,一时难以攻破。

就在单于犹豫是否要撤军时,后方突然传来消息——粮草运输队在阴山古道遭遇秦军埋伏,所有粮草被烧毁,押运士兵死伤惨重。单于得知后,大惊失色:“什么?粮草被截?没有粮草,我们怎么继续攻城?”

他深知,没有粮草,三万骑兵撑不了几日,若再不退兵,恐会全军覆没。当晚,单于便下令撤军,连夜向北逃窜。

蒙恬得知匈奴撤军的消息后,立刻率军追击。秦军将士早已憋足了怒火,一路上奋勇杀敌,匈奴骑兵溃不成军,死伤无数。单于带着残部,狼狈地逃回了匈奴王庭,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袭扰大秦边关。

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咸阳,举国欢腾。秦始皇亲自前往城外迎接凯旋的将士,将蒙恬封为“镇北侯”,王离封为“关内侯”,并下旨大赦天下,与民同乐。

庆功宴上,秦始皇举起酒杯,对着芈玉说道:“阿玉,此次大捷,你的计策功不可没。若不是你提出截断粮草的妙计,我们也不会如此顺利地击败匈奴。来,朕敬你一杯!”

芈玉起身回敬:“陛下过奖了。臣妾只是提出了一个小小的建议,真正立下大功的,是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们,是陛下的英明决策。臣妾不敢居功。”

大臣们见芈玉如此谦逊,又有谋略,心中对她的敬佩又多了几分。李斯更是说道:“皇后娘娘不仅贤德,还具雄才大略,真是我大秦的福气啊!”

庆功宴后,秦始皇将芈玉拥入怀中,轻声说道:“阿玉,有你在身边,朕真的很安心。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,我们都一起面对,好吗?”

芈玉靠在秦始皇的怀中,点了点头,眼中满是幸福:“好,陛下,臣妾会一直陪在你身边,辅佐你,守护这大秦江山。”

25. 农桑新政,天下归心

边关安定后,芈玉便将精力放在了“农桑新政”上。她深知,大秦要想长治久安,必须重视农业生产,让百姓安居乐业。

芈玉向秦始皇提议,在全国范围内推广“作物轮作”和“高产麦种”,并设立“农官”,负责指导百姓耕种。“陛下,如今边关安定,正是发展农业的好时机。只要百姓有饭吃,有衣穿,天下自然会安定。”芈玉说道。

秦始皇十分赞同,当即下旨:在各郡设立“农官”,由朝中熟悉农业的大臣担任;从后宫菜圃中挑选优质麦种,分发到各郡,免费提供给百姓种植;颁布“农桑奖励令”,凡当年收成超过往年三成的农户,可免除半年徭役。

为了确保新政能够顺利推行,芈玉还亲自挑选了一批有经验的菜圃老匠人,派往各郡,协助农官指导百姓耕种。“你们要将轮作的方法、施肥的技巧,毫无保留地教给百姓,让他们都能有好收成。”芈玉在老匠人出发前,叮嘱道。

老匠人们深受感动,纷纷表示定会尽心尽力,不辜负皇后的期望。

新政推行一年后,大秦的农业生产迎来了大丰收。各地农户的收成较往年平均增长了四成,百姓家中有余粮,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许多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,也纷纷返回故乡,开垦荒地,重建家园。

各地郡守纷纷上奏,称赞“农桑新政”的成效,请求陛下对皇后加以赏赐。秦始皇看着奏折,心中大喜,下旨将芈玉的父亲(芈玉穿越前的父亲,她按秦朝习俗,为自己虚构了一个已故的平民父亲)追封为“农侯”,以表彰芈玉在农桑方面的贡献。

芈玉得知后,心中十分感动。她知道,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认可,更是对“农桑新政”的肯定。“陛下,臣妾能有今日的成就,离不开陛下的支持和百姓的努力。这份荣誉,不属于臣妾一个人,属于所有为大秦农桑事业付出的人。”芈玉对着秦始皇说道。

秦始皇笑着握住她的手:“阿玉,你总是这么谦逊。但你为大秦所做的一切,朕和百姓都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你不仅是朕的皇后,更是百姓心中的‘农桑女神’啊!”

此后,芈玉继续推行农桑新政,还提出了“兴修水利”的计划,组织百姓修建沟渠,灌溉农田。在她的努力下,大秦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,百姓安居乐业,天下归心。

26. 后宫安宁,盛世可期

随着芈玉的威望越来越高,后宫也变得愈发安宁。曾经那些心怀嫉妒、试图刁难她的嫔妃,如今都已心服口服,有的甚至主动向芈玉请教农桑知识,希望能为大秦的农桑事业出一份力。

燕姬和蜀姬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方向。燕姬凭借着出色的音律才华,在宫中设立了“乐府”,培养宫女学习音律,不仅丰富了后宫的文化生活,还为朝廷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乐师;蜀姬则利用自己熟悉蜀地的优势,协助朝廷与蜀地进行贸易往来,将蜀地的丝绸、茶叶运往中原,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。

芈玉看着后宫众人各得其所,心中十分欣慰。她知道,后宫的安宁,是大秦盛世的基础。只有后宫安定,陛下才能专心处理朝政,才能带领大秦走向更辉煌的未来。

一日,芈玉与秦始皇并肩站在咸阳宫的城楼上,俯瞰着下方繁华的都城。街道上车水马龙,百姓安居乐业,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“陛下,你看这大秦,如今真是越来越好了。”芈玉轻声说道,眼中满是憧憬。

秦始皇握住她的手,语气坚定:“是啊,这都是你我共同努力的结果。阿玉,有你在身边,朕相信,大秦定会成为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,朕的江山,定会千秋万代!”

芈玉靠在秦始皇的肩上,微微一笑:“陛下,臣妾会一直陪在你身边,与你一起守护这大秦江山,见证这盛世繁华。”

夕阳下,两人的身影被拉得很长,映在咸阳宫的城墙上,仿佛一幅永恒的画卷。芈玉知道,自己的穿越之旅,早已不是一场意外,而是一场注定的缘分。她从一个现代的农学院高材生,成长为大秦的皇后,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辅佐秦始皇,安定后宫,发展农桑,守护边关,最终迎来了大秦的盛世。

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芈玉坚信,只要她和秦始皇携手并肩,只要大秦的百姓齐心协力,这大秦的盛世,定会持续下去,成为历史长河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。

穿越秦朝:凤驭后宫,威仪定乾坤

27. 皇子降生,储位初显

大秦盛世之下,咸阳宫又添一桩喜事——芈玉诞下了一位皇子。秦始皇龙颜大悦,亲自为皇子取名“嬴昭”,寓意“昭明天下”,还下旨大赦天下,赏赐文武百官与天下百姓,举国欢庆三日。

皇子满月那日,宫中设宴,文武百官与宗室宗亲齐聚长乐宫。宴会上,秦始皇抱着嬴昭,笑得合不拢嘴,对着众人说道:“朕有此子,如得至宝。昭儿天资聪颖,将来定能为大秦的江山社稷出一份力!”

众人纷纷上前道贺,夸赞皇子天庭饱满、将来必成大器。唯有几位宗室长老,看着秦始皇对嬴昭的喜爱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——如今秦始皇已有三位皇子,长子嬴扶苏温和仁厚,却因反对“焚书坑儒”之事,与秦始皇心生隔阂;次子嬴胡亥年幼贪玩,不成气候;如今芈玉诞下的三子嬴昭,深得秦始皇喜爱,又有芈玉这位贤后做后盾,储位之争似乎已初见端倪。

宴席过后,一位宗室长老找到李斯,忧心忡忡地说道:“丞相,如今皇后深得陛下信任,三皇子又备受宠爱,若陛下立三皇子为储君,扶苏公子恐会有危险啊!扶苏公子仁厚,若能继位,定能善待百姓,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储位落入他人之手。”

李斯心中也是顾虑重重。他与扶苏政见不合,若扶苏继位,自己恐难保住相位;可若支持嬴昭,又怕引起宗室不满,引发朝堂动荡。“长老放心,储位之事乃国之大事,陛下自有决断,我等只需尽心辅佐陛下,不必过多干涉。”李斯含糊地说道,心中却已有了盘算。

芈玉得知宗室与大臣们对储位之事的议论后,心中十分警惕。她找到秦始皇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陛下,昭儿虽年幼,却已成为众矢之的。储位之争历来凶险,臣妾不愿昭儿卷入其中,只希望他能平安长大,做一个对大秦有用的人。还请陛下暂时不要提及储位之事,以免引发朝堂动荡。”

秦始皇看着芈玉,心中满是感动:“阿玉,你总是这么顾全大局。朕明白你的顾虑,储位之事,朕会暂时搁置,待昭儿长大成人,再做决断。”

得到秦始皇的承诺后,芈玉心中稍稍安定。她知道,储位之争早晚都会到来,但她不愿用阴谋诡计争夺储位,只希望嬴昭能凭借自己的能力,赢得众人的认可。

28. 扶苏归来,政见交锋

一年后,被派往北方监军的扶苏奉诏返回咸阳。此时的扶苏,经过一年的军旅生涯,褪去了往日的青涩,多了几分沉稳与刚毅。他回到咸阳后,第一件事便是入宫拜见秦始皇和芈玉。

在御书房中,扶苏向秦始皇禀报了北方的军情和民生状况,言语间流露出对百姓的关怀。“父皇,北方边民生活困苦,常年遭受匈奴袭扰,虽有蒙恬将军驻守,却仍需朝廷多加扶持。儿臣恳请父皇减轻边民的赋税,调拨更多的粮草和衣物,帮助边民重建家园。”

秦始皇闻言,眉头微皱:“边疆之事,有蒙恬将军负责,你只需做好监军之事即可,不必过多干涉朝政。如今大秦正值发展之际,赋税若减轻,恐会影响朝廷的财政收入,此事容后再议。”

扶苏还想再劝,芈玉却适时开口:“扶苏公子,陛下自有考量。边民的困境,臣妾也有所耳闻。近日臣妾正打算从后宫库房中调拨一批棉衣和药材,运往北方,也算为边民尽一份力。公子刚回咸阳,一路辛苦,还是先回府休息吧,有什么事,改日再议。”

扶苏知道,秦始皇心意已决,再多说也无益,只能躬身告退。看着扶苏离去的背影,秦始皇叹了口气:“扶苏还是这般固执,不懂变通。如今大秦需要的是强硬的政策,才能巩固江山,他的仁厚,在此时反而会成为阻碍。”

芈玉轻声说道:“陛下,扶苏公子心地善良,只是缺乏历练。他在北方监军一年,已成长了许多,若陛下能多给他一些机会,让他参与朝政,他定会逐渐明白陛下的苦心。”

秦始皇点了点头:“你说得有道理。朕会考虑你的建议,让他参与一些朝政,看看他的表现。”

然而,扶苏回到咸阳后,与秦始皇的政见分歧越来越大。秦始皇推行“严刑峻法”,扶苏则主张“仁政爱民”;秦始皇计划修建长城,抵御匈奴,扶苏则认为修建长城劳民伤财,会引起百姓不满。两人多次在朝堂上发生争执,关系愈发紧张。

李斯等大臣见此,纷纷站在秦始皇一边,指责扶苏“不识大体”“忤逆君父”。扶苏在朝堂上渐渐孤立无援,心中十分失落。

芈玉得知后,心中十分担忧。她知道,扶苏的仁厚并非过错,只是与秦始皇的治国理念不同。若任由两人的矛盾激化,不仅会影响朝堂稳定,还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。她决定找扶苏谈一谈,化解他与秦始皇之间的矛盾。

29. 皇后调解,父子破冰

一日,芈玉派人将扶苏请到长乐宫。在偏殿中,芈玉为扶苏倒了一杯茶,语气温和地说道:“扶苏公子,近日朝堂之事,臣妾已知晓。你与陛下政见不合,心中定是十分委屈吧?”

扶苏看着芈玉,眼中满是感激:“皇后娘娘,多谢您的关心。儿臣并非有意忤逆父皇,只是觉得父皇的一些政策过于严苛,会让百姓受苦。儿臣只希望父皇能推行仁政,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。”

芈玉点了点头:“公子的心意,臣妾明白,陛下也明白。只是陛下作为大秦的君主,考虑的是整个大秦的江山社稷。如今大秦刚刚统一不久,各地仍有叛乱的隐患,若不推行严刑峻法,恐难震慑宵小;修建长城,虽劳民伤财,却能抵御匈奴,保护边民的安全。陛下的严苛,并非无情,而是为了大秦的长治久安。”

扶苏沉默片刻,说道:“儿臣明白父皇的苦心,可儿臣还是觉得,百姓是大秦的根本,若百姓生活困苦,大秦的江山也难以稳固。”

“公子说得没错,百姓确实是大秦的根本。”芈玉微微一笑,“陛下也深知这一点,只是他不善于表达。近日臣妾向陛下提议,在推行严刑峻法的同时,减轻百姓的赋税,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扶持,陛下已经同意了。公子若能主动向陛下认错,与陛下好好沟通,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仁政建议,陛下定会采纳。”

扶苏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希望:“皇后娘娘,您说父皇会原谅儿臣吗?”

“当然会。”芈玉肯定地说道,“陛下一直很疼爱你,只是恨铁不成钢。你是陛下的长子,若能与陛下同心同德,共同为大秦的江山社稷努力,陛下定会十分欣慰。”

在芈玉的劝说下,扶苏终于放下了心中的芥蒂。次日,他主动来到御书房,向秦始皇认错,并提出了一些减轻赋税、扶持贫困地区的建议。秦始皇见扶苏态度诚恳,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,心中的怒火渐渐消散,采纳了他的建议,并任命他为“治粟内史”,负责管理全国的粮食生产和赋税征收。

父子之间的矛盾终于得以化解,朝堂也恢复了往日的平静。芈玉看着这一切,心中十分欣慰。她知道,要想让大秦长治久安,不仅需要秦始皇的英明决策,还需要皇子们的同心同德,更需要朝廷上下的齐心协力。

30. 盛世终章,威仪永存

时光荏苒,十年转瞬即逝。在芈玉的辅佐下,秦始皇推行的“农桑新政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,大秦的农业生产蒸蒸日上,百姓安居乐业;“严刑峻法”与“仁政爱民”相结合,既震慑了宵小,又赢得了民心;长城的修建顺利完成,抵御了匈奴的袭扰,保障了边疆的安定。大秦的国力日益强盛,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。

嬴昭也已长大成人,他继承了芈玉的聪慧和秦始皇的刚毅,不仅精通农桑之术,还熟读兵法,多次跟随蒙恬将军出征,立下了赫赫战功,深得朝廷上下的认可。扶苏则在“治粟内史”的职位上做得有声有色,他推行的仁政措施,让百姓深受其益,成为了百姓心中的“贤公子”。

此时的秦始皇,已年近五十,身体渐渐不如往日。他知道,自己时日无多,是时候确立储君了。在一次朝会上,秦始皇当着文武百官和宗室宗亲的面,宣布立三子嬴昭为太子,由扶苏辅佐,共同管理朝政。

众人纷纷表示赞同,朝堂上一片欢腾。嬴昭跪在秦始皇面前,眼中满是感激:“儿臣多谢父皇信任,定不会辜负父皇和母后的期望,定会尽心竭力,守护大秦的江山社稷,让大秦的盛世永存!”

扶苏也上前一步,躬身道:“儿臣恭喜三弟成为太子,定当全力辅佐三弟,共同为大秦的繁荣富强努力!”

秦始皇看着两个儿子和睦相处,心中十分欣慰。他转头看向芈玉,眼中满是爱意:“阿玉,这十年,多亏有你在身边辅佐朕,才有了大秦今日的盛世。朕能娶到你,是朕一生最大的幸运。”

芈玉微微一笑,眼中泛起了泪光:“陛下,能陪伴在你身边,辅佐你开创大秦盛世,是臣妾一生的荣幸。臣妾只希望,大秦的江山能千秋万代,百姓能永远安居乐业。”

不久后,秦始皇驾崩,太子嬴昭继位,成为大秦的第二位皇帝。芈玉被尊为皇太后,扶苏则被封为“安国公”,继续辅佐嬴昭治理朝政。

嬴昭继位后,遵循秦始皇和芈玉的教导,继续推行“农桑新政”和“仁政爱民”的政策,重视农业生产,减轻百姓赋税,加强边疆防御,大秦的国力进一步强盛。扶苏也尽心尽力辅佐嬴昭,兄弟二人同心同德,朝堂上下一片和谐。

芈玉作为皇太后,并没有干涉朝政,而是安心在后宫中休养,偶尔为嬴昭和扶苏提出一些建议。她看着大秦的江山日益稳固,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,心中满是欣慰。她知道,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,她从一个穿越而来的孤女,到成为大秦的皇后、皇太后,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,辅佐两代帝王,开创了大秦的盛世,真正实现了“威仪天下”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