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 > 第38章 玄圭定朔:大秦天历劫

第38章 玄圭定朔:大秦天历劫(2 / 2)

就在这时,阁角传来一阵 “咔” 的声响。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铜浑三垣模型的外壁,突然泛起黑色的玄火灼斑 —— 这模型是用青铜铸造,三垣即紫微垣、太微垣、天市垣,是天球上的三个重要区域,此刻灼斑像墨点一样在模型上扩散,瞬间覆盖了紫微垣的区域。

“不好!” 一位历算师惊呼,他指着模型旁的七十只磁针式游仪 —— 这些游仪用铁制成,针指向对应星宿,此刻竟全部逆向旋转,针尖齐齐指向天河的死寂区。天河死寂区是天球上一片没有星宿的黑暗区域,游仪指向此处,意味着紫微垣的 “帝星”(紫微星)位置出现了偏差 —— 帝星是帝王的象征,其位置偏移,被视为国祚不稳的征兆。

钦天监秘录官张桓,头发花白,身着紫色官服,此刻正捧着十组算表图例。这些图例是他私篆了二十年的心血,记录着秦王初年的旱涝数据,是校准火星(荧惑)轨道的关键。见模型异变,张桓猛地将算表图例扔在火中,火焰瞬间将其吞噬,他捶地哀啸:“竟敢擅改荧惑占妖宿轨道?老夫当年陪嫁秦王初年旱涝的数据珠柱,难道要任其成蒙草野粉的顽笑么?”

张桓口中的 “数据珠柱”,是用玛瑙制成的柱状物,每颗玛瑙都记录着一天的旱涝情况,共三千六百颗,对应秦王初年的十年数据。这些珠柱是校准火星轨道的重要依据 —— 火星轨道与旱涝灾害息息相关,若轨道算错,便无法预测旱涝,百姓将再次陷入饥荒。张桓的哭声,让太虚阁内的气氛愈发沉重,历算师们手中的算筹,也慢了下来。

4. 历局火燃:岁星越轴,纲领重铸

楚敖是亥者博士,专司观测夜间星宿。此刻他正站在太虚阁的窗边,望着东垣方向的岁星(木星)。岁星是吉星,其运行轨迹象征着天下太平,历来是历算的重要参考。可今日,岁星的光芒却异常暗淡,且位置比八年前偏移了两度 —— 这两度的偏移,足以让原本应在白露后出现的雷暴异象,消散得无影无踪。

“东垣岁星行速度,于八年前突破黄极正轴!” 楚敖猛地振袖,将窗边的纸窗撕裂,冷风瞬间灌入阁内,吹得灯火摇曳。他双手结印,口中默念咒语,只见空中突然浮现出数十个淡紫色的 “雾化影人”—— 这些影人是用天炁凝聚而成,每个影人手中都拿着一张星图,清晰地展示着岁星八年来的运行轨迹。

“诸位请看!” 楚敖指着其中一个影人手中的星图,“八年前,岁星应在黄极正轴上,可实际位置却偏了两度;七年前,偏三度;如今,已偏了五度!” 他顿了顿,语气愈发沉重,“若循鲁儒六段等差式算元累值,白露后十日当现的雷暴异象,已消散于井宿边缘半载余!”

鲁儒六段等差式是鲁国儒师常用的历算方法,通过六段等差数值计算星宿运行轨迹。可岁星的偏移,让这种方法彻底失效 —— 雷暴异象是白露后的正常气候现象,其消散意味着气侯紊乱,农田将因缺雨而减产。楚敖走到算筹阵前,拿起一根算筹,在算盘上比划:“以四柱八柱混算法为核,重塑推步基准,才是归顺帝星的天演正纲!”

四柱是年、月、日、时,八柱是在四柱基础上,再加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四个节气。四柱八柱混算法,能将星宿偏移的变量纳入计算,从而更精准地预测天象。楚敖的话,让在场的历算师们眼前一亮,张桓也停止了哀啸,抬头望向楚敖手中的算筹。

就在这时,太虚阁顶层的历局突然传来一阵爆响。众人循声跑去,只见历局内的二十八具日月食推筭木俑,正自行燃烧 —— 这些木俑用桃木制成,刻着日月食的图案,是预测日月食的工具。木俑燃烧时发出 “噼啪” 的声响,释放出七百种异色晶晖,红、黄、蓝、绿、紫…… 像烟花一样在空中绽放,照亮了整个历局。

“按王匡大人新型勾股式测算法推断,三年后的惊蛰月首,当现三夜齐升玉盘异相!” 一位年轻的历算师指着燃烧的木俑,激动地喊道。玉盘异相是指三个月亮同时出现在夜空,是极为罕见的天象,而按原有置闰法则,三年后的惊蛰月首,应是仲春日食当道 —— 两种预测的冲突,正是历法误差的直接体现。

六十盏玄冥真元灯,围绕着木俑摆放,灯油是用北海玄冰下的油脂制成,能稳定天炁。可此刻,灯盏被数据冲突产生的灼气迸射粉碎,灯油洒在地上,与木俑燃烧的灰烬混合,形成黑色的糊状物质。徐荣是历局的校尉,此刻他猛地拔出腰间的铁剑,一剑劈开封藏三百箱甲龟裂数轴的木椟 —— 数轴是用竹子制成,刻着历代的历法刻度,甲龟裂是指数轴因年久和天炁变化,出现了龟甲般的裂纹。

“开殷周甲骨残片刻度群,对照四元历法之谬!” 徐荣将剑插在地上,打开其中一箱数轴,取出几片殷周时期的甲骨残片。这些残片是从殷墟出土的,上面刻着最早的历法记录,有的刻着 “正月大”“二月小”,有的记录着 “春分多雨”“秋分少霜”。“殷历以正月为岁首,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,秦历以十月为岁首,四元历法(殷、周、秦、颛顼)的误差,都能在甲骨上找到痕迹!”

徐荣的话,让历算师们纷纷围了过来。大家拿着甲骨残片,与手中的算表对比,很快便发现了问题:殷历的一个月是二十九天,周历是三十天,秦历则是二十九天半,而颛顼历竟将一个月定为三十一天 —— 四种历法的月长不同,导致节气错位越来越严重。

“日月合璧非是吉兆 —— 尔等没看到推步盘震动的妖符黑脉么?” 一位白发老典属,拄着拐杖走进历局。他是司天府的老官员,历经三朝,手中捧着一个九仪太乙数式卦盘 —— 这卦盘用铜制成,刻着八卦和天干地支,是占卜历法吉凶的工具。老典属将卦盘狠狠砸在地上,卦盘裂开,露出里面的算符,地面上瞬间浮现出七十八组变爻 —— 变爻是卦象中的异常爻位,七十八组变爻,意味着历法存在七十八处致命误差。

“十天内,重制五色帝纪年总纲领!” 老典属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五色帝即青、赤、黄、白、黑五帝,其纪年需融入二十八宿分差标尺 —— 青帝对应东方青龙七宿,赤帝对应南方朱雀七宿,黄帝对应中央天区,白帝对应西方白虎七宿,黑帝对应北方玄武七宿,如此才能校准天、地、人三玄的运行规律!”

他顿了顿,指着历局中央的浑天仪:“另增浑天仪两极漏箭孔,扩大半数吸附天浆流量!” 漏箭孔是浑天仪上测时间的小孔,天浆是天上的水汽,能通过漏箭孔流入仪内,校准时间。扩大漏箭孔,能让更多天浆流入,从而减少时间误差。

历算师们齐声应和,纷纷行动起来:有的整理甲骨残片,有的校准浑天仪,有的开始绘制五色帝纪年总纲领。楚敖走到老典属身边,轻声道:“老大人,四柱八柱混算法与五色帝纪年,能否结合使用?” 老典属点了点头:“可!混算法算星宿偏移,五色帝定纪年基准,两者结合,方能成就完美历法。”

历局内的火光依旧在燃烧,可此刻的火焰,已不再是灾难的象征,而是希望的火种。众人知道,十天的时间紧迫,可只要齐心协力,定能修订出精准的历法,让天下百姓重归正轨。

5. 太初阁定算:数据破界,地脉惊潮

太初三辅阁内,三百零八次爆炸性会商已持续了七日七夜。阁内的长桌上,堆满了竹简、算筹、星图和甲骨残片,历算师们双眼布满血丝,却依旧精神亢奋 —— 每一次会商,都能解决一个历法难题,每一次争论,都能让修订方案更加完善。

“成了!” 王匡拿着三车刚修订完成的历算辑录,快步走进阁内。这三车辑录是用竹简制成,每车有三百多简,用红绳捆扎整齐:第一车是《四分再裂解算轴辑录》,将传统的四分历拆解,重新计算一年的天数;第二车是《七十六朔余定标筹码谱》,校准七十六个朔望月的余数,确定闰月的位置;第三车是《天脉动平衡三焦点算轨集解》,分析天脉(星宿运行的脉络)的运动平衡,找出星宿偏移的规律。

“三车辑录,正式启用校准日轮!” 王匡将辑录放在阁中央的案桌上,日轮是用黄金制成的圆形仪器,刻着二十四节气的刻度,是校准历法的最终工具。历算师们纷纷围了过来,将辑录中的数据一一输入日轮,日轮转动起来,发出 “嗡” 的一声轻响,表面泛起淡金色的光晕。

元恪是少壮派历算师中的佼佼者,此刻他正手持二十八齿牵星镯,站在赤道璇玑仪前。牵星镯是用银制成的,上面有二十八颗齿,对应二十八宿;赤道璇玑仪是用玉制成的,能模拟星宿在赤道上的运行轨迹。元恪将牵星镯套在璇玑仪的转轴上,缓缓转动,口中默念着辑录中的数据:“甲辰申时微刻,比太初算经精确九十兆分数段……”

九十兆分数段是历算中的极高精度,一兆分数段对应十亿分之一秒。当元恪报出这个数据时,整个太初三辅阁突然震动起来。阁中央的铅晶云图台,是用铅晶制成的方形平台,上面刻着全天星图,此刻竟应声崩飞,三万六千簇灿芒符文从平台中飞出,像星星一样在空中盘旋,符文上的算符清晰可见,正是三车辑录中的核心数据。

“破界了!我们测出了破界数据!” 元恪激动得跳了起来,破界数据是指超出传统历算精度极限的数据,这意味着新的历法,将比以往任何一部历法都要精准。历算师们欢呼起来,多日的疲惫瞬间消散,大家互相拥抱,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。

王匡却突然皱起眉头,他走到阁边,望着窗外的天稷坛,心中有种莫名的不安。就在这时,他突然想起《黄帝内经?素问》中的一句话:“斗斡枢轴,乃天历之根。” 斗斡枢轴是北斗七星的枢纽,是制定历法的根本。王匡猛地撕裂胸膛外袍,露出脊梁上的九位点相位骨符 —— 这骨符是他家族传承的秘宝,用朱砂描过,对应北斗七星的九个枢纽点。

“调停气交序段的密钥,居然是黄帝《素问》提到的斗斡枢轴概念!” 王匡的声音带着兴奋,他指着骨符,“取用九府泉源寒铁,改铸玄极针枢纽区,延展吸缩天炁效能 —— 玄极针是浑天仪的核心部件,用寒铁铸造,能吸收更多天炁,校准星宿轨迹!”

九府泉源是咸阳城外的一处泉眼,泉水中含有大量寒铁成分,是铸造玄极针的最佳材料。王匡当即下令,命咸阳治炉署赶制六十四口逆轨天常钟 —— 逆轨天常钟是用青铜制成的,刻着逆轨的刻度,能分流错轨时辰产生的负能(导致时间错乱的能量)。“六十四口钟,按八卦八阵排列,环绕太虚阁,定能稳住天炁!”

治炉署的工匠们接到命令,立刻行动起来。炉火烧得通红,工匠们将九府泉源的寒铁投入炉中,寒铁熔化后,散发出淡蓝色的火焰。六十四口逆轨天常钟,在工匠们的手中逐渐成型,钟身上的刻度,是按三车辑录中的数据刻制而成,精准无比。

就在玄极针即将铸好之际,天稷坛突然传来一阵巨响。众人循声望去,只见天稷坛西北角的地轴标志方位石,竟喷射出红色的血光溶液 —— 地轴石是标记地轴方向的石头,其异常喷发,意味着地脉(地下的气脉)出现了紊乱。

楚敖此刻正在伏案演算分爻,他手中的算筹是用象牙制成的,刚算出地脉玄潮的运行轨迹,便听得巨响。楚敖猛地撞烂算筹阵,算筹散落一地,他快步冲到窗边,看到血光溶液后,脸色骤变:“地脉玄潮更替频幅,超出预设上限值七万九千三界量级!” 三界是天、地、人,七万九千三界量级的偏移,意味着地脉的紊乱已影响到天、地、人三个层面,若不及时制止,整个咸阳城的地脉都会崩塌。

“启用夏朝冰祭法,改换圭仪散热场拓扑空间!” 楚敖嘶吼着,夏朝冰祭法是古代用来稳定地脉的仪式,需用冰块祭祀地神,圭仪是测日影的仪器,其散热场的拓扑空间(形状和结构),能影响地脉的运行。“速遣地师,祭八千铜鉴,折射北落师门天寒锐气,覆盖炙光!”

北落师门是西方的一颗亮星,其天寒锐气能压制地脉的炙光(地脉紊乱产生的热气)。地师们接到命令,立刻抬着八千面铜鉴赶到天稷坛。铜鉴是用铜制成的镜子,一面抛光,一面刻着地神图案。地师们将铜鉴按八卦方位排列,抛光面朝向北落师门,反射出一道道寒光,覆盖在天稷坛上。

血光溶液的喷发渐渐减弱,地脉的震动也慢慢平息。楚敖松了一口气,他走到王匡身边,轻声道:“玄极针铸好了吗?地脉稳住了,接下来,便是校准天历了。” 王匡点了点头,指着治炉署的方向:“快了,玄极针一好,我们就能启用新的历法,让天下重归太平。”

太初三辅阁内,三车辑录依旧在散发着淡金色的光晕;天稷坛上,八千面铜鉴反射的寒光,照亮了整个咸阳城;治炉署的炉火,依旧在燃烧,玄极针的最后一道工序,即将完成。众人知道,新的历法即将诞生,一个新的时代,也将随之开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