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女生言情 > 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 > 第26章 秦墟星图:穿越者与卦象笼舍的文明博弈

第26章 秦墟星图:穿越者与卦象笼舍的文明博弈(1 / 2)

一、青铜甬道的危机与上缭令的星策

就在全息典藏仪流转的幽蓝光晕即将完全笼罩焚书台时,青铜甬道外传来急促的环佩相击声。那声音初时还在殿外廊柱间回荡,带着几分慌乱的节奏,转瞬便已逼近殿门。雕花铜门被一股急切的力道推开,门框上镶嵌的云纹铜钉在碰撞中发出沉闷的声响,打破了殿内原本因全息仪嗡鸣而形成的压抑寂静。上缭令广袖翻飞,青色官袍的下摆扫过殿门处的白玉阶,留下一道转瞬即逝的残影。他三步并作两步抢入殿中,手中残破的测位珠罗棋盘随着动作叮当作响,每一次碰撞都像是在叩击众人紧绷的神经。

这面以九嶷山玄铁为底、镶嵌二十八宿星纹的推演神器,此刻边缘已崩裂出蛛网般的裂纹,深褐色的锈迹沿着裂纹蔓延,像是岁月在其上刻下的伤痕。可即便如此,棋盘中央的卦象却在灵力催动下泛着诡谲的青芒,那些原本静止的星纹仿佛被注入了生命,在玄铁表面缓缓流转,勾勒出一幅幅变幻莫测的星图。上缭令的手指因用力而泛白,指节处还沾着些许泥土与血污,显然是为了携带这面棋盘,在赶路途中历经了不少波折。

这位擅观星象的术官顾不得擦拭额间冷汗,那汗珠顺着他鬓角的白发滑落,砸在胸前的青铜朝珠上,溅起微小的水花。他以近乎踉跄的姿态跪倒在蟠龙金柱下,膝盖与金砖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,却丝毫未显狼狈,反而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绝。“陛下明鉴!” 他的声音带着长途奔袭后的沙哑,却依旧中气十足,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“臣彻夜推演河图洛书星斗数频,耗尽三成修为,终于勘破典籍存亡之秘!” 话语间,他枯瘦的手指重重按在棋盘震位,指尖灵力涌动,那些暗刻的卦象竟如活物般扭动,在虚空中投射出三十六重维域交叠的全息星图。

星图悬浮在半空,幽蓝色的光芒笼罩了半个大殿,每一重维域都对应着不同的时空,域内隐约可见无数典籍在其中沉浮,有的完好无损,有的却已化作飞灰。“您看这九疑山地脉深处的玄黄之气,” 上缭令抬起头,目光灼灼地望向殿上端坐的秦始皇,手指指向星图中一处泛着金光的区域,“此气乃天地初开时留存的本源之力,与典籍溃散的道韵产生奇妙共鸣。若以地脉锻造卦象笼舍,将玄黄之气引入笼舍为基,再配合七仞太始星幕镇压反悖参数,便能构建出一个独立于现世的多维空间!”

说到此处,上缭令突然剧烈咳嗽,胸腔起伏不定,指缝间渗出带着星屑的血沫,那血沫落在棋盘上,与青芒交织,竟泛起一阵奇异的红光。可他却毫不在意,用袖口随意擦拭了一下嘴角,仍固执地继续:“如此一来,那些祸乱人心的典籍既能在多维折叠中永久封存,避免落入乱臣贼子之手,又能通过星幕汲取天地灵气,化作大秦永续不竭的道元素源泉!” 他的眼神愈发坚定,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的笃定,“此乃天赐良机,错过今日,再等千年!望陛下即刻降旨,臣愿领兵前往九疑山,亲自督造卦象笼舍!”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,与全息典藏仪嗡鸣声交织成诡异的协奏,殿内众臣皆屏息凝神,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殿上的帝王,等待着那最终的决断。

二、棋盘炸裂的异象与四重相位碑阵

说着,上缭令屈指轻叩青铜测位珠罗棋盘,指尖与玄铁表面碰撞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刹那间,棋盘表面古老的星纹迸发刺目光芒,那光芒穿透殿宇,直冲云霄,将整个咸阳宫都笼罩在一片青色光晕之中。每道纹路都如同活过来的星河,在棋盘上疯狂游走,速度越来越快,最终化作一道道流光,沿着棋子轨迹不断攀升。殿内众人皆下意识地抬手遮挡,可即便如此,那光芒依旧透过指缝,在视网膜上留下深深的印记。

玄铁铸就的棋子骤然悬浮,脱离了棋盘的束缚,在半空划出玄奥的星轨。棋子与棋子之间相互牵引,形成一个个复杂的阵法,时而如北斗七星排列,时而似二十八宿环绕。随着一声清越鸣响,如同上古神钟被敲响,棋盘轰然炸裂,万千碎片裹挟着幽蓝符箓冲天而起,碎片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分解,化作无数细小的光点,与符箓交织在一起,宛如一场盛大的星雨。

那些符箓在急速上升过程中不断变化,形态万千。时而化作展翅翱翔的朱雀,羽翼上的羽毛清晰可见,火焰般的纹路在羽翼间流转,仿佛一振翅便能燃起熊熊烈火;时而幻化成盘旋舞动的青龙,龙鳞在光芒照耀下闪烁着金属光泽,龙爪挥舞间,虚空都似被撕裂,留下一道道淡淡的痕迹。它们在天穹交织成四重虚实相位碑阵的全息投影,投影边缘闪烁着神秘的符文,那些符文呈环形排列,不断旋转,仿佛在诉说着远古的预言,又像是在守护着某个不为人知的秘密。

投影之中,每重相位碑阵都有着独特的形态。第一重碑阵由白色玉石铸就,碑身上刻满了上古文字,文字间流淌着柔和的白光,给人一种宁静祥和之感,似是象征着初生与希望;第二重碑阵为黑色玄铁所制,碑身布满尖刺,符文闪烁着冰冷的寒光,透着一股肃杀之气,仿佛能抵御一切外敌入侵;第三重碑阵呈金色,碑身上镶嵌着无数宝石,光芒璀璨,符文流转间尽显华贵,似是代表着权力与财富;第四重碑阵则是透明的,仿佛由空气构成,只有符文在其中若隐若现,透着一股虚无缥缈之感,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形态。

光影所及之处,十六郡的山川地貌如沙盘般徐徐展开,清晰地呈现在众人眼前。九疑山地脉宛若苍龙蛰伏,山脉连绵起伏,云雾缭绕其间,只露出部分山峰,宛如龙首与龙身。其筋骨脉络间赫然排布着三十六座卦象笼舍,每座笼舍皆以周天星斗为基,暗合太乙数变,与上缭令之前推演的星图完美契合。笼舍外墙雕刻着繁复的星图与卦象,那些图案在光影的映照下若隐若现,时而清晰,时而模糊,仿佛在与天穹之上的星象相互呼应,构建出一个庞大而精密的阵法体系。

三、太始星幕的奇景与天地共鸣之阵

笼舍外,青铜铸就的观星台直插云霄,台身刻满了天文历法与星象图谱,历经岁月洗礼,却依旧完好无损,青铜的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观星台顶端,七仞高的太始星幕流转着银河碎影,那些碎影如同真实的星河,在幕布上缓缓流淌,闪烁着无数星辰的光芒。星幕边缘镶嵌着一圈夜明珠,珠子散发着柔和的白光,将星幕衬托得愈发神秘莫测。

荧惑的赤芒如战火燎原,从星幕一侧蔓延开来,所过之处,空气都似被点燃,透着一股炽热的气息,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战乱与纷争;启明的银辉似霜刃破空,从另一侧疾射而出,清冷的光芒驱散了赤芒带来的燥热,却又透着一股凛冽的寒意,像是在警示着潜藏的危机;镇星的幽蓝若幽冥鬼火,在星幕中央缓缓沉浮,光芒忽明忽暗,给人一种阴森诡异之感,仿佛连接着生与死的界限。

九曜虚影在光幕中明灭闪烁,恰似远古神只在天际博弈。虚影时而如诸侯会盟般汇聚,彼此间光芒交织,似在商讨着天下大事;时而似列国纷争般分散,光芒相互碰撞,爆发出阵阵能量波动,将星幕都震得微微颤抖。它们的形态变幻万千,时而化作人形,身着古老的战甲,手持神兵利器,摆出战斗的姿态;时而化作兽形,威风凛凛,咆哮声在虚空中回荡。这些虚影将整片空域映照得宛如上古星图倒悬人间,古老的星象符号在光影中若隐若现,有的象征着吉祥,有的则代表着灾祸,让人看后心中不免生出几分敬畏与不安。

更残酷的是,这场文化浩劫以 “法令” 形式强制推行,容不得半点反抗。秦始皇三十四年(公元前 213 年),丞相李斯身着黑色朝服,手持竹简,站在咸阳宫大殿之上,声音冰冷地奏请:“史官非秦记皆烧之!非博士官所藏,天下敢有藏《诗》《书》、百家语者,悉诣守、尉杂烧之!敢偶语《诗》《书》者弃市,以古非今者族!” 每一个字都如同重锤,砸在众臣心头,让整个大殿陷入一片死寂。

焚书令如野火燎原,迅速席卷全国。咸阳宫前,堆积如山的典籍被投入火中,火焰冲天而起,将半边天空都染成了红色,纸张燃烧的噼啪声与儒生们的哀嚎声交织在一起,构成一曲悲壮的挽歌。齐鲁之地,那些世代藏书的儒生,将典籍藏于墙壁之中,可即便如此,仍难逃一劫。潮湿的环境让典籍逐渐霉烂,书页粘连在一起,上面的文字变得模糊不清,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无声中被岁月吞噬。就连皇室秘府的孤本,那些承载着华夏千年文明的典籍,也在秦末战火中付之一炬,火光映照着残破的宫墙,诉说着文明的劫难。华夏文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存续危机,仿佛一艘在惊涛骇浪中飘摇的船只,随时都可能沉没。

就在此时,有星屑簌簌坠落,宛如神女撒落的珠玉,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。它们落在地面,并未消散,而是凝作微光流淌的星纹,那些星纹如同有生命般,在地面上迅速蔓延。星纹纵横交错,形成精密复杂的图案,有的如棋盘般规整,有的如星图般变幻,每一道都与天空中的星象遥相呼应,仿佛在构建一个巨大的天地共鸣之阵。随着九曜虚影的变幻,地面星纹也泛起奇异的光芒,时而呈青色,时而呈赤红色,时而呈银白色,光芒流转间,似有神秘力量在阵中涌动。这股力量越来越强,地面开始微微震动,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古老而浩瀚的气息,隐隐透露出能沟通天地、预知未来的威能,让众人心中既惊又喜,不知这天地共鸣之阵,究竟会给华夏文明带来新生,还是更深的劫难。

四、穿越者的突兀降临与时空紊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