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赵云意气风发地投入公孙瓒军中,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的同时,远在洛阳的“云琰纸坊”,却笼罩在一片压抑和不安的气氛之中。
送走赵云后,蔡琰独自站在空荡荡的纸坊后院,望着赵云离去的方向,久久不语。晨风吹过,卷起几片落叶,更添几分萧瑟。虽然她早已下定决心,但当赵云的身影真的消失在视野中时,一股难以言喻的孤独感和沉重的压力,还是瞬间涌上了心头。
她知道,从这一刻起,她必须独自撑起这片基业,独自面对洛阳城中的惊涛骇浪。
“小姐,外面风大,回屋吧。”老管家蔡福(早年跟随蔡家的老人)走上前,轻声劝道,脸上满是担忧。
蔡琰回过神,深吸一口气,强迫自己冷静下来。她转身对蔡福,也对周围聚拢过来的、神情惶惶不安的伙计们说道:“大家不必惊慌。赵师兄虽暂时离开,但纸坊还在,我们还在。只要大家齐心协力,定能渡过难关。”
话虽如此,但现实的压力却接踵而至。
首先,是来自董卓军方的持续骚扰。赵云一走,那些西凉兵更加肆无忌惮。几乎每隔几天,就有军官带着兵痞来“征用”纸张,或者以各种名目索要“孝敬”。虽然每次蔡琰都尽量周旋,破财消灾,但长此以往,纸坊的积蓄在快速消耗,人心也更加浮动。
其次,是生意上的凋零。战乱一起,洛阳城风声鹤唳,达官显贵要么闭门不出,要么忙着站队保命,谁还有心思买纸?各大书院、书肆也纷纷关门歇业。纸坊的订单锐减,收入大不如前,只能靠以前的老本和少量零散生意勉强维持。
更让蔡琰忧心的是,她通过一些隐秘渠道得知,少府监王谦虽然暂时蛰伏,但并未死心。他似乎在暗中联络一些对“云琰纸坊”心怀不满的旧敌(如卫家的残余势力),蠢蠢欲动,想趁赵云不在、时局混乱之际,再次对纸坊下手。
内忧外患,如同沉重的枷锁,压在蔡琰柔弱的肩膀上。
夜深人静时,蔡琰常常独自在书房,对着摇曳的烛光,反复思量当前的处境和未来的出路。她铺开纸张,用娟秀的字迹,写下一条条利弊分析:
利:
根基尚存:纸坊的工艺、设备、部分忠诚的工匠伙计还在,这是根本。
声誉犹在:“云琰纸”的品牌和声誉经过多次风波考验,依然坚挺,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。
潜在盟友:与荀攸、杨彪等清流官员,以及袁荧小姐的关系网仍在,关键时刻或可求助。
信息价值:身处洛阳漩涡中心,若能巧妙周旋,或可为联军提供有价值的情报。
弊:
武力缺失:赵云离去,纸坊失去了最强的武力保障,面对暴力威胁更加脆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