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可联络你结交的那些军中好友,由你出面,捐赠一批特制的‘军需用纸’给巡城司或京畿卫队,用于文书誊写、地图绘制等。并言明,此乃‘武职同僚,略尽绵薄’。”蔡琰说道,“此举可将你的武官身份与‘报国’联系起来,淡化商业色彩。”
赵云恍然大悟:“明白了!就是要把咱们这‘买来的官’,说得冠冕堂皇,变成‘忠君爱国’的证明!”
说干就干!两人立刻分头行动。
蔡琰连夜起草了一份文采斐然、情真意切的《陈情表》,详细阐述了造纸改良的艰辛、惠及文教的初衷,并正式提出愿意“献技”于少府监。第二天一早,她就穿着官服,亲自前往尚书台,将表文呈递上去。同时,她通过荀攸的关系,将捐献五千石粮食用于河北赈灾的意向,传达给了有关部门。
赵云则找到王捕头和其他几个军中朋友,由他个人名义,捐赠了五百刀特制的、韧性极佳、适合野外使用的“舆图纸”给巡城司,并举行了一个小型的捐赠仪式,请来了几个相熟的军中低阶军官作见证。仪式上,赵云穿着他那套不太合身的绿色武官服,一番“同袍情深、共卫京畿”的讲话,虽然有些磕巴,但情真意切,赢得了不少好感。
与此同时,“云琰纸坊”大规模捐赠书院、修缮道路的善举也开始在士林和民间传播开来。
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,效果立竿见影!
原本一些因为“捐官”和“暴富”而对赵云、蔡琰颇有微词的清流士大夫,看到他们如此“深明大义”、“慷慨解囊”,态度顿时缓和了不少,甚至有人开始称赞他们“商而有德”、“官尽其责”。
尚书台那边,蔡琰的《陈情表》和献技的提议,也引起了部分官员的重视和好评。虽然张让那边可能还会阻挠,但至少在舆论上,他们占据了道德制高点。
三天期限一到,“凤鸣”那边悄无声息,并没有真的将弹劾奏章递上去。显然,赵云和蔡琰的主动出击和形象重塑,打乱了他们的计划,让他们意识到,简单的弹劾恐怕难以奏效,反而可能引来对“凤鸣”自身的调查。
危机暂时化解了!
经此一役,赵云和蔡琰深刻地认识到,在这洛阳城里,仅仅有钱和虚职是远远不够的,还必须善于利用和转换自己的身份,占据道德的制高点,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。
他们的身份,开始从单纯的“成功的商人”,向着“有官身的爱国商人”和“关心民生的技术官员”的方向悄然转换。这种转换,虽然带着几分无奈和算计,却也是乱世中的生存智慧。
然而,他们都明白,“凤鸣”绝不会就此罢休。这次的较量,只是双方漫长博弈中的一个回合。真正的狂风暴雨,还在后头。
但至少,他们学会了如何利用规则,在夹缝中为自己争取生存空间。手中的腰牌,似乎也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。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