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9章 丰碑与长明(1 / 2)

“凛冬堡垒”的坐沉,标志着整合运动不仅成功抵御了乌萨斯帝国凶猛的围剿,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,将胜利牢牢镌刻在了这片饱经苦难的雪原之上。

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,重建的繁忙与生机开始覆盖废墟的疮痍,但那份因牺牲而带来的沉痛,却并未随风消散,反而在胜利的映衬下,愈发显得沉重而清晰。

一种无声的共识在幸存者们心中凝聚——他们需要一个仪式,一个足以承载所有悲痛、告慰所有英灵、并向未来宣告他们为何而战的仪式。

地点,毫无争议地选在了“凛冬堡垒”前方那片刚刚被平整出来的广阔空地上。这里,曾经是帝国巨兽耀武扬威的终点,如今,将成为铭记牺牲者不朽功绩的起点。

工程,在一种肃穆而虔诚的氛围中展开。没有人下令,但几乎所有能抽出空的人,都自发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。

老石匠带着他的学徒,走遍了周边的山峦,最终选定了一块巨大、坚硬、颜色深沉的乌萨斯青岩。他们说,这种石头最能经受风雪,也最能承载重量。

开采和运输的过程异常艰难。没有大型机械,全靠人力、滚木和一种不屈的意志。人们沉默地劳作着,汗水混合着尚未完全褪去的悲伤,滴落在冰冷的土地上。

铁匠们放下了武器,重操旧业,日夜不停地锻造着用于固定和雕刻的巨大金属构件。妇女和孩子们则负责清理场地,准备祭奠所需的物品。

云凌和塔露拉亲自参与了石碑的设计。最终定下的方案,简洁、厚重,充满力量。石碑的基座,直接利用了“凛冬堡垒”前端拆换下来的、带有斑驳弹痕的废弃装甲板,象征着牺牲与胜利密不可分。巨大的青石碑体呈略微倾斜的方尖碑状,直指苍穹,仿佛不屈的脊梁。

石碑的正面,由上至下,用遒劲有力的乌萨斯语和整合运动的通用语,铭刻着两行巨大的文字:

其功永铭

其志长存

下方,是稍小一些的铭文,由阿丽娜和几位识字的队员共同拟定:

于此长眠者,为感染者之解放,为众生之平等,为脚下之土地,献出生命。

雪原不忘,赤心不熄。整合运动与世长存。

石碑的背面,没有立刻刻上名字。那里被打磨得异常光滑,如同一面巨大的镜子,映照着前来瞻仰的人们,也映照着后方巍峨的“凛冬堡垒”和更远方苍茫的雪原。

云凌说:

“牺牲者的名字,应该由活着的人,用他们未来的行动,一笔一划地刻在这面‘镜子’里,刻在每个人的心里。现在,它还空着,它在等着我们,用一个新的、更好的世界去填满它。”

祭奠仪式,在一个风雪暂歇、阳光苍白的午后举行。

几乎整个根据地能行动的人都来了。黑压压的人群,从堡垒脚下一直蔓延到视线的尽头。人们穿着他们最好的、尽管依旧打着补丁的衣服,脸上没有了胜利的狂喜,只有深切的哀思与一种沉淀下来的坚定。

塔露拉、云凌、爱国者、阿丽娜、霜星等所有核心成员,肃立在石碑的最前方。

他们身后,是亚历山大、索菲亚、贝拉等所有经历过血战的战士们,许多人身上还缠着绷带。

没有繁琐的仪式,没有冗长的演讲。

阿丽娜走到石碑前,她怀中抱着一本厚厚的、用粗糙纸张装订而成的名册。她翻开名册,用她那依旧带着一丝颤抖,却清晰传遍全场的声音,开始念诵:

“瓦西里·别列科夫斯基……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