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茵生命的研究稳步推进,各项基础逐渐夯实。然而,云凌(“导师”)并未完全沉浸在教导与建设的满足感中。
他始终记得自己穿越的终极目标,以及系统发布任务的潜在深意——不仅要播撒科技与思想的种子,更要深刻理解这片大地上“人性”在各种极端条件下的韧性与可能。
一个傍晚,在结束了关于高能粒子防护屏障的讨论后,云凌并未像往常一样布置新的研究任务或进行理论延伸。他示意克里斯滕和塞雷娅来到主控室,调出了一份他早已准备好的、代号为“方舟”的绝密计划书。
“克里斯滕,塞雷娅,”
他的声音透过面具,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、近乎冷酷的审慎,
“莱茵生命的技术储备,已经初步具备了模拟极端封闭环境的能力。现在,我需要进行一项……超越纯粹技术验证的实验。”
全息屏幕上,浮现出一个庞大、复杂、内部结构犹如精密蜂巢的巨型封闭生态舱概念图。它被设计成可以模拟长期太空旅行中可能遇到的多种极端条件:资源周期性匮乏、感官剥夺、社交空间极限压缩、以及模拟系统故障带来的生存压力。
“这是‘方舟’原型,”
云凌指向屏幕,
“它的目的,不仅仅是测试生命维持系统的极限,更是要观察……”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两人,
“……观察置身其中的人。”
“观察……人?”
克里斯滕微微蹙眉,她更习惯于与冰冷的公式和物理定律打交道。
“是的。”
云凌的语气不容置疑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