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杨第一次站在全校师生面前,用自己稚嫩的声音讲述心中的故事。虽然紧张得手心冒汗,但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勇敢表达,也让我明白:成长往往藏在挑战的缝隙里。
比赛通知贴出时,小杨正和同桌讨论周末的动画片。老师鼓励大家报名,说这是锻炼胆量的好机会。小杨盯着报名表,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:既想试试,又怕出丑。
“小杨,你作文写得好,试试演讲呗?”同桌小胖戳了戳我。我缩了缩脖子:“我……我上台就结巴。”
回家后,小杨偷偷把报名表藏在书包最底层,甚至想过“明天再交”。但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,她没说话,只是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。
“妈妈,我害怕……”我低头抠着衣角。
“怕什么?你上次在班里读作文,不是挺勇敢的吗?”妈妈笑着递给我一杯牛奶。
那天晚上,小杨梦见自己站在台上,台下黑压压的人群让我腿软。醒来后,我忽然想通了:如果连尝试都不敢,怎么知道自己行不行?第二天,我第一个把报名表交给了老师。
“老师,我报名!”我声音不大,但挺直了腰板。
“好样的!”老师摸了摸我的头,“题目是‘我的梦想’,好好准备。”
题目是“我的梦想”。小杨写的是“想当一名科学家”,因为去年在科技馆看到火箭模型时,我激动得差点跳起来。可写稿子时,我却卡壳了:梦想太抽象,怎么讲得有趣?
“爸爸,你说我该怎么讲?”我拿着稿子问正在看报的爸爸。
爸爸放下报纸,推了推眼镜:“比如,你为什么想造火箭?是为了探索宇宙,还是想给人类找新家?”
这句话像把钥匙,打开了我的思路。我重新组织语言,加上了小时候用积木搭“太空站”的糗事,还画了张歪歪扭扭的火箭图贴在稿子旁边。
之后,小杨每天对着镜子练习,从结结巴巴到流畅背诵,连吃饭时都在念叨“未来,我们会在火星上种土豆”。
“小杨,你魔怔了?”妈妈笑着戳了戳我的脸。
“不是,我在练习演讲!”我一本正经地说。
妈妈打趣道:“再练下去,你梦里都在演讲了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