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以“二桃”为诱饵:制造“功与桃不匹配”的矛盾,逼其自相残杀
两个桃子对应三位勇士,天然形成“功高者得桃”的竞争格局。晏婴不费一兵一卒,仅通过“比功食桃”的规则设计,就将三人的注意力引到“功劳高低”的争斗上。当三人因争桃而暴露“贪婪”“无礼”的短板时,受“勇士之名”束缚的他们,只能以死维护尊严,最终实现“不战而除患”的目标。
二、核心启示:制人\/破局,别硬刚,用“抓人性软肋+借势引导”成事
晏婴“二桃杀三士”的智慧,对人际博弈、团队管理、竞争应对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:
- 人际博弈:不直接对抗,用“诱饵”引发对手内耗
若面对多个难以应对的对手(如职场中多个强势同事抱团排挤、商业中多个竞品联合打压),别正面硬刚。可像晏婴那样,找到他们的共同“欲望点”(如职场中的晋升机会、商业中的市场份额),通过释放“有限资源”(如透露某一个晋升名额、推出针对性优惠抢占份额),引发他们之间的竞争内耗,削弱其整体实力,从而坐收渔利。
- 团队管理:警惕“恃才骄横”者,用“规则”约束人性弱点
团队中若有能力强但态度傲慢、不服管理的成员,不能一味纵容或强行打压。可借鉴晏婴的思路,通过“量化考核”“功劳排名”等规则,将其“争强好胜”的特质引导到“正向竞争”上——比如按业绩贡献分配资源,用明确的规则让其明白“功劳需凭实力,而非傲慢”;若其因骄横破坏团队秩序,可借“规则惩罚”施压,避免其影响整体团队。
- 洞察人性:拿捏“核心欲求”,是破局的关键
晏婴的谋略之所以奏效,根本在于精准抓住了三人“重名声、好争胜”的核心欲求。这启示我们:无论应对人还是处理事,先找到对方最看重的东西(如有人重名利、有人重情感、有人重尊严),再针对性设计策略——想说服重名利的人合作,就突出“利益回报”;想约束重尊严的人,就用“规则体面”的方式引导,唯有抓住核心欲求,才能精准破局。
简单说就是:“真正的谋略不是靠武力压制,而是靠对人性的深度洞察。面对难制的对手或复杂的局面,硬刚往往代价惨重,不如找到对方的人性软肋,用微小的‘诱饵’或精准的‘规则’,引导其自我消耗、自我瓦解,以最小成本达成目标。”
【原文】晏婴
公孙接、田开疆、古冶子同事景公,恃其勇力而无礼。晏子请除之,公曰:“三子者搏之不得,刺之恐不中也。”晏子请公使人馈之二桃,曰:“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?”公孙接曰:“接一搏豨,而再搏乳虎。若接之功,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!”援桃而起。田开疆曰:“吾伏兵而却三军者再。若开疆之功,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!”援桃而起。古冶子曰:“吾尝从君济于河,鼋衔左骖,以入砥柱之流。当是时也,冶少不能游,潜行逆流百步,顺流九里,得鼋而杀之。左操骖尾,右挈鼋头,鹤跃而出。津人相惊,以为河伯。若冶之功,亦可以食桃而无与人同矣!二子何不反桃!”抽剑而起。公孙接、田开疆曰:“吾勇不子若,功不子逮。取桃不让,是贪也;然而不死,无勇也!”皆反其桃,挈领而死。古冶子曰:“二子死之,冶独生之,不仁!耻人以言而夸其声,不义!恨乎所行不死,无勇!”亦反其桃,挈领而死。使者复命,公葬之以士礼。其后诸葛亮作《梁甫吟》以哀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