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.杨士奇之“借势”:以“权臣权力势能”,为私利徇私
核心在于“势能的功利性滥用”:杨士奇作为内阁首辅,掌握朝廷核心权力,御史们敬畏的是他的职位权势,而非个人声誉。他派小吏送饭的行为,看似平常,实则是向御史传递“我保这个人”的政治信号。御史们为了自保,不得不违背律法释放贪腐知府,整个过程以“权力”为要挟,掺杂着利益输送与徇私枉法。
二、核心启示:借势需守底线,“势能向善”才是真智慧
两个故事的对比,对职场借力、资源整合、权力运用等场景极具警示与借鉴意义:
- 借势的前提:守住初心与底线,区分“为公”与“为私”
同样是“借力”,王尼的故事之所以被称赞,是因为目的正当——解救有才华的人脱离束缚;杨士奇的行为之所以被诟病,是因为初心不正——为女婿私利包庇贪官。这启示我们:无论职场还是生活中,借势前先明确目的是否合规守德。比如职场中想争取资源,可借“项目价值”“团队能力”等正当势能,绝不能靠“拉关系、走后门”等歪门邪道;想帮他人,要帮值得帮的人、做符合规则的事,不能为了人情突破底线。
- 势能的选择:靠“声誉\/能力”比靠“权势\/关系”更长久
王尼的势能来自“个人才华与名士认可”,这种基于声誉的势能,不依附于特定权力,更具说服力;而杨士奇的势能来自“首辅职位”,这种权力势能随职位变化而变化,且容易滋生腐败。职场中,与其费尽心机攀附权势、依赖关系,不如沉下心打磨能力、积累口碑。靠能力赢得的认可,靠声誉积累的人脉,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“硬势能”,无论环境如何变化,都能成为破局的底气。
- 权力的运用:敬畏规则,莫让“权势”沦为“私器”
杨士奇作为贤相,却因私念滥用权力,留下污点,警示我们:手握权力或资源时,更要敬畏规则、克制私欲。职场中若身处管理岗位,不能用权力为亲信谋私利,不能靠职位压迫下属妥协;即便有能力影响他人决策,也要以“公平公正”为原则,不能让权力成为满足个人欲望的工具。唯有将权力用于正道,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。
简单说就是:“借势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看‘借什么势、为谁借势’。用正当的声誉、能力造势,为合规的目标借力,是智慧;用特权、关系徇私,为私利突破底线,是污点。真正的借势智慧,是守住初心与底线,让势能成为成就正道的助力,而非满足私欲的工具。”
【原文】王尼
尼,字孝孙,本兵家子,为护军府军士,然有高名。胡母辅之与王澄、傅畅等诸名士,迭属河南功曹及洛阳令,请解之,不许。辅之等一日赍羊酒诣护军门,门吏疏名呈护军,护军大喜,方欲出迓。时尼正养马,诸公直入马厩下,与尼炙羊饮酒,剧饮而去,竟不见护军。护军大惊,即与尼长假。
《余冬序录》载:杨文贞士奇在阁下时,其婿来京。婿久之当归,念无装资,会有知府某犯赃千万,夤缘是婿,赂至数千,为其求救。此知府已入都察院狱矣。杨不得已,于该道问理日,遣一吏持盒食至院,云:“阁下杨与某知府送饭。”御史大惊,即命释其刑具。候饭毕,一切听令分雪,遂得还职。此与王尼事同,但所释者,名士墨吏既殊;而释人者,畏名又与畏权势亦异。文贞贤相,果有此,未免白璧之瑕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