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良:汉朝“幕后操盘手”!借四皓定太子,用智慧稳汉室根基
汉高祖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,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。大臣们纷纷劝谏,刘邦根本不听。吕后没办法,让吕泽(吕后哥哥)强行拦住留侯张良,逼他出主意。
张良说:“这事靠口舌争辩没用。不过皇上有四个一直请不来的人,这四个人年纪都大了,因为皇上平时对人傲慢无礼,所以躲在山里,坚守道义不肯做汉朝的臣子。但皇上一直很敬重这四个人。如果你们能舍得花金银财宝,派能说会道的人拿着太子的亲笔信,用谦卑的言辞恳切邀请(旁边批注:辩士劝说商山四皓出山,肯定有一篇绝妙的说辞,可惜没流传下来),他们应该会来。他们来了之后,把他们当作贵宾,让他们经常跟着太子上朝,让皇上看到他们,这对太子绝对是个助力。”吕后按照张良的计策去做了。
汉十二年,刘邦病得很重,更想换掉太子。太傅叔孙通引用古今事例,拼死劝谏(旁边批注:劝谏的人觉得说的是至理名言,听的人却觉得是老生常谈)。刘邦假装答应,心里还是想换太子。
等到设宴摆酒时,太子在旁边侍奉,那四个人跟在太子身后。他们都八十多岁了,头发眉毛全白了,衣着气度十分不凡。刘邦很奇怪,就问他们是谁。四个人上前回话,分别报上姓名:东园公、角里先生、绮里季、夏黄公。
刘邦大吃一惊,说:“我找了你们好几年(旁边批注:谁说汉高祖怠慢贤士?),你们一直躲着我,现在怎么愿意跟着我儿子呢?”四个人回答:“陛下您轻视贤士,动不动就骂人,我们坚守道义,不愿受辱。听说太子仁慈孝顺,对贤士恭敬有礼,天下人都盼着能为太子效死,所以我们就来了。”刘邦说:“那就麻烦各位好好辅佐保护太子了。”
四个人敬完酒,就快步离开了。刘邦目送他们离开,说:“太子的羽翼已经丰满,没法动摇他的地位了!”
梦龙点评:四皓出山的深层玄机
用古时的贤能之士(左执殇中)和远方的贤才(右执鬼方),正是为了抵制那些只会引经据典劝谏的人。要说英明,没人能超过汉高祖,哪里需要靠引用古今事例,才能明白太子不能换呢?
那些引经据典的人,肯定会说“某个君主圣明所以天下大治,某个君主昏庸所以天下大乱”。可天下治乱还没显现迹象,就让君主觉得自己要从“圣君”变成“昏君”,谁能甘心接受?这就是叔孙太傅被儒家学说困住,劝谏无效的原因。
四皓为太子而来,意味着天下人都愿意为太子效死,天下治乱的征兆,已经让汉高祖心里警觉起来。刘邦是为天下苍生考虑的人,连自己的家都能不顾,还会舍不得赵王母子(的储君之位)吗?
王弇州(王世贞)还怀疑汉朝宫廷里的这四个老人,不是商山真正的四皓。且不说这样会给张良安上欺君之罪,也太小看汉高祖的眼光了。那些坚守道义不肯做汉高祖臣子的人,必然也会为太子的诚意所动,不会拒绝太子的邀请。
另有记载说,张良晚年辟谷修行后,跟着四皓在商山隐居,得道成仙。可见四皓和张良本就是同一类人,早就心意相通。要是张良当初不出山辅佐汉朝,四皓中也肯定会有出来建功立业的人,他们绝不是躲在山林里藏拙、像枯木一样无用的人!
太子的地位稳固了,汉朝的江山社稷才能稳固;汉朝根基稳固了,张良报答刘邦知遇之恩的大业才算完成;大业完成后,他才能和四皓一起隐居商山,实现归隐的志向。所以,四皓不仅是为太子而来,也是为张良而来啊(旁边批注:绝妙的四皓论)!
唉!自古以来的高人,哪里是读书人能按常规去猜测、用标准去衡量的呢!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核心逻辑:稳固太子之位,关键在“借势塑威+以心攻心,用舆论势能破帝王执念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