范仲淹:北宋“经济操盘手”!用“搞活动、兴土木”破荒灾,玩转出荒年自救奇招
皇佑二年,苏州、杭州一带发生严重饥荒。当时范仲淹担任浙西地区的最高长官,一方面开仓放粮,另一方面招募百姓储存粮食,救灾措施做得很完备。
吴地百姓向来喜欢赛龙舟,也热衷于举办佛教活动。范仲淹就顺势而为,鼓励百姓举办龙舟比赛,自己还每天带着下属在西湖上设宴观赛。从春天到夏天,当地百姓几乎倾城而出,都去看比赛游玩了。
他又召集各个佛寺的住持,跟他们说:“今年饥荒,民工的工钱特别便宜,正好可以趁机大规模修建寺庙。”于是各个寺庙都开始动工修缮,他还趁机翻新了官府的粮仓和官吏宿舍,每天雇佣上千个民工干活。
监察官员得知后,上奏弹劾范仲淹,说他在杭州不专心救灾,反而沉迷游玩宴饮、大兴土木,浪费钱财、劳累百姓。范仲淹随即上奏朝廷,逐条解释:“我之所以这么做,正是想调动那些有钱人的富余钱财,来救济贫困百姓。让有手艺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人,都能从官府和私人的工程里赚到钱填饱肚子,不至于饿死在路边沟壑里啊。”这一年,只有杭州遭遇饥荒却没出现大规模灾难。
冯梦龙点评:
《周礼》中记载了十二种应对饥荒的政策,其中一种就是兴办工程,来安置那些失去工作的人。只不过其他人没法把这种政策落实下去,只有范仲淹(谥号文正)做到了而已。
但凡有能力外出游玩的人,一定是家境还算宽裕、有闲钱消费的。一个人出门游玩,背后靠为游客服务谋生的人,不知道有几十个之多。
明朝万历年间,我们苏州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饥荒。当时负责救灾的官员,因为年成不好,就下令禁止百姓驾船出游。结果呢?有钱人家的子弟转而到寺庙里摆宴取乐,而原来靠撑游船为生的几百个船夫,全都失业流离失所了。那些不懂变通、不贴合实际情况办事的人,大多都是这个样子。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核心逻辑:荒年救灾,关键在“激活内需+创造就业,以‘花钱’促‘造血’”
范仲淹能在荒年稳住杭州局势,核心逻辑是“跳出传统救灾思维,用经济手段实现自救”,可拆解为两层:
1.看透救灾本质:饥荒的核心是“百姓无收入”,而非单纯“缺粮”
他明白,饥荒时百姓不仅缺粮食,更缺赚钱糊口的门路——大量灾民因失业失去收入,即便有少量救济粮也难以为继。因此,救灾不能只靠“被动放粮”,更要“主动创造就业”,让百姓靠自己的劳动力赚钱吃饭,从“接受救济”转向“自我造血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