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杰&包恢:古代“拆穿假孝案大神”!一眼识破慈母假面,揪出背后私情阴谋
唐代的李杰与宋代的包恢,虽身处不同时代,却都凭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细节的敏锐捕捉,识破了“母亲诬告儿子不孝”的虚假诉讼,揭开了背后“寡妇\/孀母与外人私通、因儿子阻碍而构陷”的真相,用巧妙手段惩治了恶人,还孝子清白。
案例一:李杰“棺前捉奸”,戳穿寡妇诬告计
唐代的李杰担任河南尹时,有个寡妇跑来告状,说自己的儿子不孝顺,请求官府严惩。李杰观察这对母子的状态,觉得事情不对劲,不像是真的儿子不孝。
他故意对寡妇说:“按照你儿子的‘不孝之罪’,依法应当处死,你确定不会后悔吗?”寡妇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我儿子品行败坏,死不足惜,我绝不后悔!”(旁边批注:这就是破绽!)
李杰听后,便让寡妇先去集市上买口棺材,再找块地方准备安葬儿子的尸体,同时暗中安排人悄悄跟踪她。
寡妇离开官府后,果然径直去找了一个道士说话,神情十分亲密。没过多久,棺材就运来了。李杰立刻下令逮捕道士,严加审讯。原来这道士一直和寡妇私通,因为寡妇的儿子从中阻碍,两人无法随心所欲,于是便合谋诬告儿子不孝,想借官府之手除掉他。
真相大白后,李杰当即下令处死道士,把他的尸体装进了寡妇买的那口棺材里。(旁边批注:干得漂亮!)
案例二:包恢“智断僧母私”,巧除孀母背后害
宋代的包恢担任建宁知府时,有个母亲跑来控告儿子不孝。包恢查看诉状,发现诉状末尾的年月之后,莫名写了一个“疏”字,心里顿时起了疑心。
他叫来那个儿子问话,儿子只是不停哭泣,却始终不肯说话。包恢据此推断:这位母亲是个寡妇,大概率和寺庙里的僧人有私情,儿子因为劝阻母亲,反被母亲记恨,于是母亲就想给儿子安上“不孝”的罪名;而这份诉状,估计是那个僧人帮忙写的(“疏”字常与僧人、佛事相关)。
为了阻止僧人与母亲见面,包恢特意叮嘱儿子,侍奉母亲时寸步不离,让僧人没有机会接近。母亲没办法,就借口到了丈夫的忌日,要去寺庙做佛事,然后用一个笼子装着衣物布匹出门,到了寺庙后,悄悄把东西倒进僧人的笼子里,再带着空笼子回家。
包恢早就料到她会有这一手,提前派人在半路拦住了她的笼子,把笼子存放在官府仓库里。过了十几天,官吏来报告说笼子里散发出臭味,包恢便下令把笼子沉到江里,然后对那个儿子说:“我已经帮你除掉这个祸害了!”
【管理智慧】
两人的厉害,在于“吃透‘母子亲情的常理’,从‘反常细节’拆穿假面”
换别的官员,可能会被“母亲告子不孝”的表面诉求迷惑,要么直接治儿子的罪,要么调解了事;但李杰和包恢不一样——他们不盲从“孝道”的道德绑架,精准抓住了“母亲”言行中的反常破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