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轼在杭州的操作,核心是“既救眼前急,又补长远漏”:
1.救急:减粮税、卖平价粮、用度僧牒换粮,先让百姓熬过旱灾;
2.补漏:修井、分河挡潮,解决百姓“喝水难”“运河淤”的老问题;
3.长效:修苏堤除葑田,还靠种麦筹维护费,让西湖不再淤积,一举三得。
这就像现在城市遇暴雨内涝,不能只靠抽水泵应急,还要疏通下水道、建海绵绿地,从根上解决排水问题——只应急不补漏,问题永远会反复。
二、核心启示:遇“民生+环境”难题,别顾此失彼,要“找双赢方案”
苏轼的思路放到现在也超实用,比如这些场景:
- 城市内涝治理:像苏轼修堤那样,把积水区改造成“生态湿地公园”,既能存水防涝,又能当市民休闲地,还能靠公园配套收益养维护;
- 老旧小区改造:小区又老又挤,可像苏轼清葑田那样,清理乱搭乱建的地方,修便民步道和休闲区,再利用小区闲置空间搞“共享菜园”,让居民能种菜、小区更整洁;
- 乡村饮水改善:村里喝水难,可像苏轼修六井那样,引山泉水建集中供水站,再设专门的管护员,收少量水费当维护费,让村民长期喝上干净水。
简单说就是:“别觉得‘解决问题’和‘改善环境\/民生’只能选一个,找对方案,既能解决难题,又能给大家带来额外好处,这才是最高明的做法。”
【原文】苏轼
苏轼知杭州时,岁适大旱,饥疫并作。轼请于朝,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。故米不翔贵;复得赐度僧牒百,易米以救饥者。明年方春,即减价粜常平米,民遂免大旱之苦。杭州江海之地,水泉咸苦,居民稀少。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。民足于水,故井邑日富。及白居易复浚西湖,放水入运河,自河入田,取溉至千顷。然湖水多葑,自唐及钱氏,岁辄开治,故湖水足用。宋废而不理。至是湖中葑积,为田一十五万余丈,而水无几矣。运河失河水之利,则取给于江湖,潮浑浊多淤,河行阛阓中,三年一淘,为市井大患,而六井亦几废。轼始至,浚茅山、盐桥二河,以茅山一河专受江潮,以盐桥一河专受湖水。复造堰闸,以为湖水蓄泄之限,然后潮不入市,且以余力复完六井,民稍获其利矣。轼间至湖上,周视良久,曰:“今欲去葑田,将安所置之?湖南北三十里,环湖往来,终日不达,若取葑田积于湖中,为长堤以通南北,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。吴人种麦,春辄芟除,不遗寸草。葑田若去,募人种麦,收其利以备修湖,则湖当不复堙塞。”乃取救荒之余,得钱粮以万石数者,复请于朝,得百僧度牒,以募役者。堤成,植芙蓉、杨柳其上,望之如图画。杭人名之“苏公堤”。
华亭宋彦云:“西湖蓄水,专以资运河。湖滨多水田,春夏间苦旱,秋间又苦涝。莫若专设一司,精究水利。湖宜开广浚深,诸山水溢则能受,诸田苦旱则能泄,闸司又俟浅深以启闭,则运无阻滞,而三辅内膏腴可相望矣。”按:此宋人为都城漕计,其实今日亦宜行之。迩来西湖渐淤,有力者喜于占业,地方任事者,不可不虑其终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