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案例1:创业公司“融到钱就飘,一年烧光跑路”
老周的创业公司做智能家居,刚拿到200万天使轮融资,就因为接了个小订单飘了:不先优化产品bug,反而花大价钱租豪华办公室、招一堆“闲人”,还拒绝了投资人“稳扎稳打”的建议,说“我们马上要爆火了”。
结果产品的“闪退问题”一直没解决,客户投诉越来越多,新订单接不到,老客户全跑了。不到一年,200万烧完,公司直接倒闭。这和虢公“败戎于桑田就轻视晋国”一个逻辑:被小胜利冲昏头,不仅不补短板,还瞎折腾,可不就加速崩盘嘛。
当代案例2:广告总监“靠老案例赢一次,从此听不进劝”
有家广告公司的林总监,早年靠一个饮料广告案例火过,之后就彻底飘了。去年接了个美妆品牌的大单子,团队成员调研后说“现在年轻人喜欢‘真实测评风’,别搞老套的明星代言”,他却拍桌子反驳:“我当年的案例拿过奖,你们懂什么?”
硬是砸钱请了过气明星,广告拍得浮夸又脱离市场,投放后客户销量没涨反而跌了,直接终止了合作,公司还丢了好几家老客户。这就是卜偃说的“天夺之鉴”——小成功把他的“清醒认知”给收走了,眼里只剩自己的“功劳簿”,最后被市场狠狠教训。
三、卜偃的“五年预言逻辑”:不是算命,是算透了“行为惯性”
卜偃敢说“不可以五稔”,不是会掐指一算,而是看透了虢公的“作死惯性”:对隐患“脱敏”,对成功“过敏”,这种人或国家,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,不出意外的话,意外迟早来。就像人民日报说的“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”,很多人能开局,却熬不过“小胜后的松懈”和“小败后的麻木”。
李自成当年打了十几年仗才进北京,结果刚当皇帝就开始享乐,手下烧杀抢掠,42天就垮台了——和虢公的路数一模一样:打了胜仗就忘了“自己是谁、要干嘛”,不体恤百姓,不防对手,再大的家业也经不住造。
四、核心启示:想不“重蹈虢国覆辙”,记住2个“反惯性”动作
不管是办企业、混职场,还是过日子,卜偃的故事都在提醒我们:别被“小胜利”灌醉,别对“小隐患”闭眼。
1.遇到“小败”先“挖根”,别当“偶然事件”
就像工厂遇到小爆燃先查设备隐患,职场出小错先复盘流程——下阳丢了不是“运气差”,是防守有漏洞;用户流失不是“偶然”,是服务有问题。找到根儿补上,才不会让小坑变成万丈深渊。
2.拿到“小胜”先“照镜子”,别飘成“自大狂”
融资到账先想“产品还差哪”,项目成功先听“团队有啥建议”——就像蔺相如“完璧归赵”后还避让廉颇,知道“自己有长也有短”。小胜利是“加油站”不是“终点站”,一飘就容易撞墙。
说白了,卜偃的厉害之处,是把“人的行为”当成了“天气预报”——看到“小败不慌、小胜就飘”的云,就知道迟早要下“灭亡的雨”。现在的我们,只要能管住“得意时的飘”和“失误时的懒”,就不会掉进和虢公一样的坑里。
【原文】卜偃
虢公败戎于桑田,晋卜偃曰:“虢必亡矣,亡下阳不惧,而又有功,是天夺之鉴而益其疾也!必易晋而不抚其民矣,不可以五稔!”后五年,晋灭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