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智囊里的管理学 > 第260章 明智之二《亿中》10 虞卿

第260章 明智之二《亿中》10 虞卿(1 / 2)

虞卿:办大事别只盯着“自己想怎样”,得看“对手怕什么、别人怎么看”

秦国将领王龁攻打赵国,赵军接连战败,大臣楼昌建议派重要使者去秦国求和。虞卿反驳说:“现在能不能求和,主动权在秦国手里,而秦国一心想打垮咱们的军队,就算去求和,他们也不会同意。不如用贵重的宝物拉拢楚国、魏国,这样秦国就会怀疑天下诸侯要联合抗秦(合纵),求和才能谈成!”

赵王没听虞卿的,反而派郑朱去秦国求和。虞卿又劝:“郑朱是赵国的权贵,秦国肯定会故意抬高他的地位,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事。其他诸侯看到赵王主动跟秦国求和,肯定不会再来救赵国;秦国知道没人会救赵国,就更不会同意求和了!”

后来的情况,果然跟虞卿说的一模一样。

冯梦龙点评:把“求和主动权”“诸侯心态”摸得透透的,虞卿才算真·战国顶级谋士!

别人只想着“赶紧求和止损”,虞卿却能看透核心:求和的关键不是“赵国想不想”,而是“秦国怕不怕”。他知道秦国不怕赵国单独求和,就怕赵国联合其他诸侯;也知道秦国擅长用“抬高求和者”的手段,断了赵国的外援。这种“从对手和第三方视角算透局势”的能力,比只会喊“求和”的楼昌强太多,说他是战国谋士里的天花板,一点不夸张。

虞卿的智慧,在于不“自我感动式办事”——求和不是“我放低姿态就行”,得找到能拿捏对手的筹码(联合楚魏让秦国忌惮);也不忽视“第三方影响”——自己的举动会让别人改变态度(诸侯看到赵国求和就不愿相救)。

生活里求人办事,别只说“我需要帮忙”,想想“我能给对方什么价值,或者对方有什么顾虑”;职场上推进合作,别只盯着“自己的目标”,琢磨“合作方的需求是什么,其他竞争对手会怎么反应”。多从“对手”和“第三方”的角度想问题,才能少走弯路。

【管理智慧】

一、虞卿的“求和主动权逻辑”:不是“想求和就能求”,得看“谁说了算”

虞卿第一个看透的坑,是“求和的主动权不在赵国手里”——秦国正占着上风,目标是灭赵,根本没打算停手,这时候去求,纯属“热脸贴冷屁股”;就像现在商业里,你被竞品按在地上打,市场份额丢了一半,跑去跟竞品说“咱别打了,和平共处吧”,竞品能答应吗?肯定得趁势把你彻底挤出市场。

真正的求和,得先“把主动权抢回来”——虞卿说的“联楚魏”,就是抢主动权的招:让秦国觉得“再打下去,其他国家要联手对付我”,才有谈判的底气。这放现在,就是“被打压时别慌着妥协,先找盟友壮声势”,不然只会被对方拿捏。

当代案例1:商业“被打压硬求和”:小品牌慌着妥协,反被大厂逼到绝境

老周开了家“小星手机”品牌,主打性价比,最近被行业大厂“A厂”针对:A厂不仅降价抢客户,还跟供应链说“谁给小星供货,就别跟我合作”。小星的市场份额从15%跌到5%,团队里有人建议“派高管去跟A厂求和,答应以后不抢他们的中高端市场”。

老周有点动心,市场总监却反对:“现在主动权在A厂手里,他们就是想把咱们挤出市场,求和只会让他们得寸进尺!不如咱们联合‘线下渠道b’和‘芯片厂商c’——渠道b帮咱们多铺门店,芯片c给咱们优先供货,让A厂觉得‘咱们还有后援’,这时候再谈,才有筹码!”

老周听了市场总监的话,没去求和,反而跟渠道b、芯片c签了合作协议。A厂一看小星有了盟友,怕真的引发“渠道和供应链联合抵制”,反而主动找小星谈,同意“互不抢对方核心客户”——这就是虞卿的逻辑:没主动权时别求和,先找盟友抢筹码,不然只会像赵王那样被耍。

当代案例2:职场“被针对想妥协”:新人慌着让步,反被同事得寸进尺

刚入职的小吴,在设计部总被老员工老张针对:老张总把难搞的项目推给小吴,还抢小吴的创意。小吴想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,主动找老张说“以后难搞的项目我来做,创意你要是觉得好,也可以用”。

结果老张更过分了,不仅让小吴天天加班改方案,还把小吴的创意说成自己的,在领导面前邀功。后来小吴跟部门总监说了这事,还找了其他同事作证(比如方案的初稿记录),总监批评了老张,才没再被针对。小吴后来感叹:“当初想妥协,其实是没主动权,还不如找‘盟友’(其他同事)和‘靠山’(总监),不然只会被欺负得更狠!”

二、虞卿的“高调求和陷阱”:越张扬越没人帮,等于自断后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