庾衮是个隐士,没在朝廷当官,但他盯着司马冏的举动看到晋朝就要完了,大乱马上要来了!留在城里,迟早被战火卷进去。
他没犹豫,当天就带着老婆孩子、打包好粮食衣物,躲进了林虑山隐居。这招“提前跑路,远离风险区”,适合那些“看出大环境要变,不想被卷”的人。
当代案例:教培老板“提前转型素质教育”,避开双减冲击
老吴前几年开了家K12教培机构,生意做得不错。但他早看出“政策要管学科培训”:先是教育部说“减轻学生负担”,后来又有消息说“要限制培训时间”。老吴没像其他老板那样“趁最后捞一笔”,反而开始准备转型。
他先把机构里的“语文、数学老师”送去学“书法、口才培训”,又把教室重新装修,改成“手工教室、阅读室”,还注册了“素质教育公司”。等“双减”政策下来,其他教培机构要么倒闭,要么被罚款,老吴的机构早就变成了“做书法、口才的素质班”,不仅没倒,还因为“合规”,招到了更多学生——庾衮“带家进山”的逻辑,在商业里就是“提前预判大环境变化,远离高风险领域,转到安全区”,比等政策下来再慌手慌脚转型,靠谱多了。
四、三人避坑的核心:不硬刚、不侥幸,用“软操作”留退路
张翰、顾荣、庾衮的共同点,就是“不跟风险硬拼”:
-不像忠臣那样“上书骂司马冏专权”(硬刚会被砍头);
-不像贪心的人那样“觉得能靠司马冏捞好处”(侥幸会被连累);
-而是用“借吃跑路、装醉躺平、带家进山”这种“软操作”,既没得罪人,又没把自己绑在“风险船上”。
这就像现在遇到“公司要倒闭、行业要整顿”:硬刚老板只会被开除,侥幸留下只会被欠薪,不如学他们——找个借口溜、故意不卷、提前转型,怎么安全怎么来。
五、核心启示:遇到“权力漩涡、环境变化”,记住3个“避坑公式”
1.想溜但不想撕脸?用“私人理由”当挡箭牌
像张翰“想家吃鲈鱼”、老周“照顾老人”,别用“公司不好、领导不行”当理由,找个“没人能反驳的私人原因”(想家、照顾家人、健康问题),既能全身而退,又不得罪人。
2.不想站队?故意“降低价值”,让别人觉得“你没用”
像顾荣“喝酒废职”、小林“磨洋工”,别让自己变成“某一派的得力助手”,稍微“摆烂”一点,让两边都觉得“你帮不上忙”,反而能在斗争里当“透明人”。
3.大环境要变?提前“挪窝”,远离风险区
像庾衮“进山”、老吴“转型素质教育”,别等“火山炸了再跑”,看到苗头就赶紧动:职场里觉得公司要倒,就提前找下家;商业里觉得行业要整顿,就赶紧转型,早动早安全。
简单说,就是“硬刚是死路,软避才是活路”——西晋那仨人靠这招活了下来,现在我们遇到的坑,用这招也能少栽跟头。
【原文】张翰顾荣庾衮
齐王冏专政,顾荣、张翰皆虑及祸。翰因秋风起,思菰菜、莼羹、鲈鱼脍,叹曰:“人生贵适志耳,富贵何为!”即日引去。边批:有托而逃,不显其名,高甚。荣故酣饮,不省府事,以废职徙为中书侍郎。颍川处士庾衮闻冏期年不朝,叹曰:“晋室卑矣,祸乱将兴!”帅妻子逃林虑山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