契丹给宋真宗上奏,说“除了每年该给我们的三十万财物,能不能再额外借点钱”。真宗把奏折给王旦看,王旦一眼看穿“契丹这是趁咱们要去泰山封禅(东封),试探朝廷是不是怕他们”。要是直接拒,契丹会说“宋朝小气,没大国气度”;要是直接借,又会让他们觉得“宋朝好拿捏,以后天天来借”。
王旦出了个主意:“从每年该给的三十万财物里,各借三万给他们,还得跟他们说‘明年从该给的额度里扣回来’。” 契丹拿到钱后,才反应过来“这不是额外借,是拿自己的钱周转”,又惭愧又没话说。到了第二年,王旦又让有关部门说:“去年借的六万财物,这点小钱不算啥,不用从今年额度里扣了,以后别再提额外借的事。” 既没让契丹占便宜,又显了宋朝的大气,彻底堵了他们“试探”的心思。
这招完美解决了评注里说的“两难”:不借违意,徒借无名;借而不除,会让契丹得寸进尺;借而必除,又显得小气——王旦“借自额度、次年免扣”,既给了台阶,又立了规矩,还显了气度。
当代案例:供应商借账期试探,公司“借自额度+免扣”显格局
某公司的核心供应商,知道公司要赶“双十一备货”,突然说“能不能额外给3个月账期,我们资金周转不过来”,其实是试探“公司是不是怕断货,好以后提更多要求”。采购总监要是直接拒,怕供应商断货;要是直接给,又怕他们得寸进尺。
采购总监学王旦的招,回复:“我们今年还有3个季度的账期(每季度1个月),可以每个季度多给1个月,相当于借你3个月,明年第一季度的账期扣回来。” 供应商没话说,只能同意。到了明年,采购总监又说:“去年借的3个月账期,你们今年配合我们赶货挺辛苦,不用扣了,以后咱们按合同来,别再提额外账期了。” 供应商又惭愧又感激,后来不仅没断货,还主动给了5%的折扣。
要是当时直接拒,供应商可能会故意延迟发货;要是直接给,以后他们肯定会天天提要求——“借自额度+免扣”既解了燃眉,又立了规矩,还赚了人情。
三、怼“西夏求粮”:备百万粟逼对方认怂,不拒而拒
西夏的赵德明(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爹),派人给宋朝说“我们粮食不够,想借一万斛(古代计量单位,约等于现在几十万斤)”。这明摆着是“试探宋朝实力”——要是宋朝说“没有”,会显得弱;要是直接给,又会让西夏觉得“宋朝好欺负”。
王旦没直接回复借不借,反而让有关部门“在京城准备一百万斛粮食”,然后给赵德明下诏书:“粮食我们准备好了,你派使者来京城取吧。” 赵德明一看就慌了——京城离西夏远,派使者去取不仅费钱费力,还等于“主动去宋朝的地盘示弱”,而且宋朝能拿出一百万斛,说明实力根本不怕他,只能尴尬地说“朝廷里有能人啊”,再也不提借粮的事。
王旦的厉害之处在于“不直接说‘不借’,而是用‘能给、但你拿不走’的实力威慑”,让对方自己知难而退,还没法挑宋朝的理。
当代案例:竞品借研发数据,公司“备全套+邀上门”逼对方放弃
某科技公司的竞品,知道公司刚研发出一款新产品,派人来“借研发数据参考,说以后可以合作”,其实是想偷技术。研发总监要是直接拒,会显得“没底气”;要是给,又怕技术泄露。
研发总监学王旦的招,回复:“我们整理了全套研发数据报告,包括实验数据、技术参数,你们派技术团队来我们总部,我们研发总监亲自对接讲解,还能现场演示产品。” 竞品一听就怂了——去对方总部拿数据,不仅容易被“留证据”,还等于“承认自己不如对方”,而且对方敢让他们上门,说明技术有底气不怕偷,最后只能说“暂时不用了”,再也不提借数据的事。
要是当时直接拒,竞品可能会造谣“公司技术是抄的,不敢让人看”;要是给了数据,技术泄露就完了——“备全套+邀上门”既秀了实力,又逼退了对方,还没留话柄。
四、核心启示:遇到“两难危机”,记住王旦的3个“不犯傻”
1.不犯“硬罚硬压”的傻:遇到“一方有错、一方不满”的矛盾(如张旻逼反兵、主管逼走团队),别一上来就“罚错的、压不满的”,先想“怎么保双方体面、稳大局”——擢用、调岗比处罚更管用,既不激化矛盾,又能解决问题。
2.不犯“直接拒或随便给”的傻:遇到“对方试探要好处”(如契丹借币、供应商借账期),别直接拒显小气,别随便给惯坏对方,要“借自已有资源、立以后规矩”——既给台阶,又显格局,还堵死对方得寸进尺的路。
3.不犯“怼人或示弱”的傻:遇到“对方试探实力”(如西夏求粮、竞品借数据),别怼人显没气度,别示弱让人拿捏,要“秀实力、让对方拿不走”——备足资源、邀对方上门,让对方自己认怂,比啥都管用。
【原文】王旦
马军副都指挥使张旻,被旨选兵,下令太峻,兵惧,谋为变。上召二府议之。王旦曰:“若罪旻,则自今帅臣何以御众?急捕谋者,则震惊都邑。陛下数欲任旻以枢密,今若擢用,使解兵柄,反侧者当自安矣。”上谓左右曰:“旦善处大事,真宰相也!”
评:借一转以存帅臣之体,而徐议其去留,原非私一旻也。
契丹奏请岁给外别假钱币,真宗以示王旦。公曰:‘东封甚迫,车驾将出,以此探朝廷之意耳。可于岁给三十万物内各借三万,仍谕次年额内除之。”契丹得之大惭。次年复下有司:“契丹所借金帛六万,事属微末,仰依常数与之。今后永不为例。”
评:不借则违其意,徒借又无其名;借而不除,则无以塞侥幸之望;借而必除,又无以明中国之大。如是处分方妥。
西夏赵德明求粮万斛。王旦请敕有司具粟百万于京师,而诏德明来取。德明大惭,曰:“朝廷有人。”乃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