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智囊里的管理学 > 第167章 上智之四《迎刃》02 田叔

第167章 上智之四《迎刃》02 田叔(1 / 2)

田叔:“办差别硬来”,懂“顾全局+留体面”比“求结果”更长远

查梁案:烧狱词“解君忧”,不做难皇帝的人

梁孝王派人刺杀了前任丞相袁盎,汉景帝召来田叔去梁国查办此案。田叔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查清楚后,却把所有审讯记录全烧了,空着手回朝廷复命。

景帝问:“梁国真有刺杀这事吗?”田叔答:“有。”景帝又问:“案子的材料在哪?”田叔说:“我烧了。”景帝顿时发怒,田叔却镇定地说:“陛下别再纠结梁国这事了。”

景帝追问原因,田叔解释:“现在如果不杀梁王,汉朝的法律就形同虚设;可要是杀了梁王,太后肯定会吃不下饭、睡不好觉,到时候这份担忧就得落到陛下身上啊。”景帝听后,觉得田叔非常贤明,就任命他做了鲁国的丞相。

治鲁国:护王面“促自省”,不做抢风头的官

田叔担任鲁相时,有一百多个百姓告状,说鲁王抢走了他们的财物。田叔只挑了其中带头的二十人,每人打了二十板,剩下的人各打了二十下手掌,还生气地骂他们:“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君主吗?你们怎么敢这么说他!”

鲁王听说这事,特别惭愧,立刻拿出王府仓库里的钱,让田叔替自己赔偿给百姓。田叔却推辞说:“应该让您派人亲自去赔;不然的话,就成了您做坏事,我来做好人了。”

另外,鲁王喜欢打猎,田叔常常陪他去。每次鲁王停下来休息,田叔就出去到馆舍等候;可他出去后,总在猎苑外面露天坐着。鲁王多次派人请他去馆舍休息,田叔始终不肯,还说:“大王在露天里,我怎么能独自去馆舍享受呢?”鲁王因此渐渐减少了出游打猎的次数。

冯梦龙点评:田叔的处事逻辑,和郭解让贤、王览共苦是一个路子!

洛阳有两家人结仇,当地贤能豪强十几人出面调解,都没成功。他们去找郭解,郭解夜里去见仇家,仇家最终听了他的劝。可郭解说:“我听说洛阳各位豪杰都调解过,你们没听。现在你们给我面子听了劝,我怎么能从别的地方豪杰手里抢功劳呢?”说完连夜离开,还叮嘱仇家:“等我走后,让洛阳的豪强再来调解。”这事和田叔让鲁王亲自赔偿百姓,都是“不抢他人风头、留足体面”的智慧。

王祥侍奉继母特别孝顺,继母偏爱自己的儿子王览,却残酷对待王祥。王览劝谏继母,继母不听。后来每当继母要虐待王祥,王览就跟着王祥一起受罚,吃饭也一定要和王祥一起吃。继母被感动,最终对两人一样疼爱。这事和田叔露天等鲁王,都是“用自身行动感化他人”的思路。

田叔的智慧,在于看透“处事不止看对错,更要看人心和全局”:查梁案烧狱词,是顾全景帝和太后的母子情;治鲁国护王面,是用“骂百姓”促鲁王自省,用“露天等”劝鲁王收敛。很多时候,处理问题别只盯着“把事办成”,多想想会不会让对方难堪、有没有顾全大局,适当让一步、留个体面,反而能让事情更圆满,还能收获他人的认可。

【管理智慧】

一、田叔的“两难局化解逻辑”:不钻对错牛角尖,先解“人的难处”

田叔烧证据不硬查梁孝王,核心是算透了“景帝的软肋——既想守律法,又怕伤太后”。要是他把证据全摆出来,景帝要么“违心办了弟弟,惹太后伤心”,要么“放了弟弟,失了律法威严”,怎么选都是输;而烧了证据,等于给景帝递了个“台阶”——不用明着判对错,既保住了律法的“面子”(大家知道梁孝王有错),又没让太后和景帝撕破脸,把“法理”和“人情”的矛盾给揉顺了。

放到现代场景(职场帮领导解困、家庭调解矛盾、社区平衡规矩与人情),这个逻辑就是“遇到‘既要A又要b’的两难局,别只盯着‘谁对谁错’,先想‘当事人的难处在哪’——帮人解了难处,比硬判对错更能解决问题”。

当代案例:hR主管化解“老板亲戚犯错”两难,不拆台还立规矩

某公司的小李是老板的外甥,在项目组当执行,因为粗心把客户的合同条款写错了,导致公司要赔偿5万块。老板让hR主管处理,主管一查,小李的错误铁板钉钉,可要是按制度“开除+追偿”,老板肯定得被家里人(小李妈妈)说情;要是不处理,其他员工会觉得“有关系就可以搞特殊,制度是摆设”。

主管没硬来,反而先找小李谈:“你这错确实不该犯,但老板没怪你,还说你平时干活挺积极,就是这次太急了。你主动写个检讨,再跟客户那边道个歉,赔偿的钱公司先出,但你得从接下来的奖金里扣一半,慢慢还——这样既给公司一个交代,也不让老板为难。” 接着又跟老板说:“小李知道错了,主动要检讨还赔偿,不如咱们借这事在部门里开个‘合同规范会’,让小李当反面例子讲教训,既立了规矩,也没让您落‘护亲戚’的话柄。”

最后小李检讨了,赔偿也认了,其他员工也没说闲话——要是主管当时硬按制度开除小李,老板肯定尴尬,还可能记恨主管“不给面子”;这么一处理,两边都没得罪,规矩也没破。

二、田叔的“反向劝人逻辑”:不硬怼不指责,用“共情式施压”让对方主动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