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智囊里的管理学 > 第157章 上智之三《通简》45 鞠真卿

第157章 上智之三《通简》45 鞠真卿(2 / 2)

王石屏没跟“骡夫”硬刚,反而贴出告示:“以后不管啥纠纷,只要有人动手打架,不管谁挑的事,一律重罚动手的人,被打的人就算有错也从轻处理。” 这一下,“骡夫”彻底没了用武之地——雇他们的人一算账:“本来想让他们打架赢场面,结果他们一动手,我还得跟着被罚钱,这哪是撑场面,是找罪受啊!” 不到一个月,建宁养“骡夫”的风气就没了。

王石屏的逻辑和鞠真卿本质一样:都是“增加动手的‘连带成本’”——鞠真卿是让动手者“自己掏钱”,王石屏是让“雇动手者的人”吃亏,最后都让“动手”变成“不划算的事”。

当代案例:校园“小团体打手”,学校靠“严罚连带”让打手散伙

某中学有几个“小团体”,会找低年级学生“收保护费”,要是不给,就让团体里的“打手”去堵人、推搡。老师之前找“打手”谈话,没用——他们觉得“帮大哥出头,特有面子”。

后来学校学王石屏的招,定了新规则:“凡是参与小团体打架、堵人的,不管谁动手,都要记过,取消当年评优资格;要是是‘帮别人出头’,那‘喊动手的人’和‘动手的人’一起罚,还得找双方家长一起谈话。”

结果没俩月,小团体就散了——之前的“大哥”一算:“我让小弟去堵人,结果我也得记过,还得被家长骂,划不来”;“打手”也觉得“帮人出头还得受罚,面子没捞着,还亏了”。要是还像以前一样只罚“动手的小弟”,“大哥”还会继续找新小弟,根本治不了根。

三、两人的“反动手”共同点:不跟“情绪”斗,跟“成本”斗

不管是鞠真卿的“掏钱罚”,还是王石屏的“严追责”,他俩都没犯“跟打架的人掰扯‘谁对谁错’”的错,反而抓准了“人性本质——怕吃亏”:

1.给“先动手”加直接成本:鞠真卿让先动手的“掏给对手钱”,是“直接亏钱+丢面子”;王石屏让动手的“记过+连带雇主受罚”,是“直接受处分+断了靠山”——成本够高,动手前就得掂量;

2.断“动手能占便宜”的念想:以前先动手的人“能占先机、赢场面”,现在先动手的“亏最多、罚最狠”,没人再觉得“动手划算”——念想一断,冲突自然少了。

这放现代就是“治小冲突的核心:别劝‘别生气’,要让‘生气动手更吃亏’”。比如职场上有人因为口角想动手,你不用劝“别冲动”,可以说“你要是先动手,不仅要赔对方医药费,还得被开除,工作没了,钱也没了,值吗?”——一戳中“吃亏”,再大的火气也会压下去。

四、核心启示:遇到小冲突,记住两位大佬的2个“不犯傻”

1.不犯“只靠嘴劝”的傻:别遇到吵架动手就只会说“别打了、互相让让”,嘴劝没用,得给“动手”加成本——要么让他掏钱,要么让他受罚,成本够了,自然没人敢动;

2.不犯“只罚动手者,放过背后人”的傻:像王石屏治“骡夫”一样,要是有“背后有人指使动手”(比如职场里的“小领导让下属找同事麻烦”),得连“指使者”一起罚——只罚动手的,背后人还会继续搞事,永远治不完。

【原文】鞠真卿

鞠真卿守润州。民有斗殴者,本罪之外,别令先殴者出钱以与后应者。小人靳财,兼以不愤输钱于敌人,其后终日纷争,相视无敢先下手者。

评:坛王石屏都初任建宁令,谒府,府谓曰:“县多‘骡夫’,难治,好为之!”王唯之,然不知“骡夫”何物,讯之,即吴下“打行天罡”之类:大家必畜数人,讼无曲直,挺斗为胜,若小民直气凌之矣。王出示严禁,凡讼有相斗,必恕被打者而加责打人者。民间以打人为戒,骡夫无所用之,期月,此风遂息。此亦鞠公之智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