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智囊里的管理学 > 第147章 上智之三《通简》35 李封

第147章 上智之三《通简》35 李封(2 / 2)

结果车主们一看到纸条,或者在群里看到提醒,立马就挪车——谁也不想被全楼邻居“惦记”,更怕被说“没公德心”。要是还像以前一样拖车,只会激化矛盾,而“贴纸条+群提醒”的羞耻感,反而让车主主动守规矩。

3.校园案例:作业没交不批评,让“缺交者当监督员”,学生主动补作业

某小学三年级以前治“作业没交”,老师总在班里批评“谁谁谁又没交作业”,结果没交的学生反而更抵触:“反正都被骂了,交不交一样”。

后来老师学李封的招,改了规则:“作业没交的同学,当天当‘作业监督员’,负责提醒其他同学交作业,还要跟老师汇报‘谁没交’。”

结果没交作业的学生越来越少——没人想“自己没交作业,还得去催别人交,太丢脸了”,哪怕前一天忘了写,第二天也会早早来学校补。要是还像以前一样批评,只会让学生“破罐破摔”,而“当监督员”的羞耻感,反而让他们主动补作业。

二、“羞耻罚”的关键:只针对“小错”,不搞“人身攻击”

李封的“绿头巾罚”能管用,还有个重要前提:只罚“小错小恶”,不涉及“人身攻击” ——他没骂“你是坏人”,只是用“戴头巾”提醒“你犯了错”;没把人往死里逼,只是让对方“丢点面子”,有改正的机会。

要是把“羞耻罚”搞成“人身攻击”,比如骂“你怎么这么懒”“你没素质”,反而会激化矛盾。比如某公司对“业绩差的员工”,让他们站在门口“当迎宾”,还挂个“业绩垫底”的牌子,这就不是“羞耻罚”,是“侮辱人”,只会逼得员工辞职。

真正的“羞耻罚”,像李封那样:不否定人的价值,只指出“行为错了” ——戴绿头巾是“你犯了错,需要提醒”,不是“你是低贱人”;买奶茶是“你迟到影响了团队,需要弥补”,不是“你是废物”。只有这样,才能让人心服口服,主动改正。

三、反面案例:硬罚不如羞耻罚,越硬越抵触

很多人处理小错时,总觉得“罚得越重越管用”,结果反而适得其反:

- 某超市对“偷吃零食的顾客”,直接罚款200元,顾客反而闹起来:“我就尝了一口,凭啥罚这么多?” 最后闹到报警,超市还落个“小题大做”的名声;要是像李封一样,让顾客“帮超市整理1小时货架”,顾客反而会觉得“丢脸,以后再也不偷吃了”。

- 某中学对“上课玩手机的学生”,直接没收手机还叫家长,学生反而更叛逆:“你收我手机,我就上课睡觉”;要是让学生“把手机交给老师保管,下课当‘纪律委员’,提醒其他同学别玩手机”,学生反而会主动交手机,还会帮老师管纪律。

四、核心启示:治小错,记住李封的2个“不犯傻”

1.不犯“硬罚到底”的傻:遇到迟到、乱停车、作业拖拉这种小错,别光靠罚款、批评、没收东西——硬罚只会让人“记恨”,不会让人“记改”。用“羞耻感”约束,比如“买奶茶、当监督员、贴提醒条”,反而能让人心甘情愿改正。

2.不犯“人身攻击”的傻:“羞耻罚”的核心是“罚行为,不罚人”——只说“你这件事错了”,别说“你这个人不行”。像李封的绿头巾,是“提醒你犯了错”,不是“骂你低贱”;一旦涉及人身攻击,就从“治病”变成“伤人”,只会激化矛盾。

【原文】李封

唐李封为延陵令,吏人有罪,不加杖罚,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。随所犯轻重,以日数为等级,日满乃释。着此服出入者以为大耻,皆相劝励,无敢犯。赋税常先诸县。竟去官,不捶一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