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来新社区书记学程颢“疏堵”:
1.“疏”:联系附近的环卫公司,给流浪人员安排“临时保洁”的活——负责清扫城中村的两条街,管三餐,每月给800元补贴;还联系了公益组织,帮有意愿的流浪人员找长期工作、回老家。
2.“堵”:跟流浪人员约定“要是再在路口睡觉、乱堆垃圾,就取消保洁工作和补贴”,还让环卫工帮忙盯着。
结果不到一周,路口再也没流浪人员占道了——有活干、有饭吃,谁也不想再睡马路;加上有监管,没人再犯浑,一举两得。
案例2:校园“捣蛋学生逃课”,给责任+定规矩,学生变积极
某中学的初二学生小宇,总逃课去网吧,老师批评、家长打骂都没用,反而越逃越频繁。
班主任学程颢“疏堵”:
1.“疏”:发现小宇喜欢玩电脑,就让他当“班级电脑管理员”——负责课间修坏了的电脑、帮老师做课件ppt,还推荐他参加学校的“计算机兴趣班”;
2.“堵”:跟小宇约定“要是再逃课去网吧,就取消电脑管理员资格,兴趣班也不能参加”,还让同桌帮忙“盯他上课”。
结果小宇不仅没再逃课,还成了兴趣班的“尖子生”,甚至帮老师修好了办公室的打印机——这和程颢“治混子”的逻辑一样:找到学生的兴趣点,给个能发挥价值的“正路”,再定个小规矩,比硬批评、硬打骂管用多了。
三、反面案例:只堵不疏,问题只会越积越多
很多人处理“问题人群”时,总想着“先堵死再说”,结果反而让问题更难解决:比如某小区,有群老人总在绿化带里种菜,物业没问原因就硬拔,老人反而跟物业对着干,拔了种、种了拔,绿化带被折腾得不成样;后来新物业了解到,老人是“闲得慌,想找点事做”,就划了块“社区菜园”,让老人轮流种,结果老人不仅没再乱种菜,还把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,还把种的菜分给其他居民。
再比如某企业,有个员工总“摸鱼打游戏”,经理没问原因就扣绩效、开警告,员工反而更抵触,上班偷偷玩、下班就走,一点活不带动;后来经理了解到,员工是“觉得手头的活太简单,没挑战”,就给他安排了“新系统测试”的任务,员工不仅没再摸鱼,还主动加班优化测试方案——这就是“只堵不疏”的坑:不找根源、不给正路,只会把人逼得更叛逆,问题永远解决不了。
四、核心启示:治“问题人群”,记住程颢的2个“不犯傻”
1.不犯“只堵不疏”的傻:别一上来就“抓、罚、开除”,先花5分钟想“他们为啥这么做?是不是没活路、没机会?” 给条正路(比如一份活、一个岗位、一个兴趣点),比硬堵更能让他们回头。
2.不犯“只疏不堵”的傻:给正路的同时,别忘定“小规矩”、安排人“盯苗头”——比如程颢“察为恶者”、班主任“盯逃课”,没规矩的“疏”会变成“纵容”,只有疏堵结合,才能让问题人群“走得稳、不回头”。
【原文】程颢
广济蔡河出县境,濒河不逞之民,不复治生业,专以胁取舟人钱物为事,岁必焚舟十数以立威。明道始至,捕得一人,使引其类,得数十人。不复根治旧恶,分地而处之,使以挽舟为业,且察为恶者。自是境无焚舟之患。
评:胁舟者业挽舟,使之悟絜矩之道,此大程先生所以为真道学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