案例2:店长“跨人群打听”,揪出“老员工隐瞒真相”
某服装店店长老吴,发现最近客流量没少,但销售额却降了。他先问老店员,老店员都说“现在衣服不好卖,客户眼光挑”。但老吴没信,又问新店员,新店员小声说“老店员怕我们抢单,有客户来就说‘这衣服没货’,其实仓库有”;还问了常来的客户,客户说“最近找某个老店员拿衣服,总说没货,换个店员就有了”。
老吴这才知道问题所在,私下跟老店员谈了话,定了“谁接待的客户算谁的单,不许抢单、瞒货”,没多久销售额就回升了。要是他只听老店员的话,肯定以为“是衣服的问题”,根本找不到病根——这对应张咏说的“彼有好恶,乱我聪明”:只听一伙人的话,只会被蒙在鼓里。
三、当代“张咏式软处理”案例:不硬刚、不偏听,反而能搞定难事儿
职场里很多人遇到“强势方犯错”“信息不对称”的问题,要么硬刚闹僵,要么偏听出错;而像张咏一样“软处理+全调研”的人,总能轻松搞定。
案例1:hR处理“领导亲信摸鱼”,不撕领导还纠错
某公司总监的亲信小李,天天上班摸鱼刷视频,同事都敢怒不敢言,最后投诉到hR小杨那。小杨没直接找总监说“小李摸鱼”,而是先找小李谈话:“我看你最近好像没什么活,是不是手头的事做完了?总监最近在推一个新项目,缺人手,我跟总监说让你去帮忙,既能学东西,还能在总监面前露脸,多好。”
小李一听有机会表现,立马不摸鱼了,还主动问总监要活干。小杨又跟总监说:“小李主动问项目的事,看来想多承担,您多带带他,肯定能成得力助手。” 总监特别高兴,小李也没再摸鱼——小杨既没让总监没面子,又纠正了小李的问题,同事也满意,完美复刻张咏的“软处理”。
案例2:运营“多渠道听反馈”,救活“快凉的活动”
某电商运营小张,做了个“满减活动”,刚开始没人参加,他问身边的同事,同事都说“满减门槛太高”。但小张没直接改门槛,又去问用户群:“你们为啥不参加满减活动?” 有人说“不知道有这活动”,有人说“满减券用不了生鲜”,只有少数人说“门槛高”。
小张赶紧调整:一是在App首页加了活动入口,二是把生鲜纳入满减范围,门槛只降了一点点。调整后活动参与率涨了3倍——要是他只听同事的话,只降门槛,肯定解决不了“没人知道、用不了生鲜”的核心问题,活动还是会凉。
四、评注的“扎心点”:张咏的聪明,是“懂人性不较真”
评注里说“张公当是绝世聪明汉”,他的聪明不是“耍心眼”,而是“懂人性的复杂,不跟人较死理”。比如处理士兵,他知道“硬刚军方没好果子”,所以搞“投井假象”;调研民间事,他知道“人会带私心传消息”,所以“多人群打听”。
反观现在很多人,遇到跨部门矛盾,非要“争个对错”,结果两败俱伤;做调研只听“自己喜欢的声音”,结果决策失误——其实像张咏一样,多想想“怎么解决问题,不是怎么赢”,多听听“不同人的话,不是顺耳的话”,很多事会简单得多。
五、核心启示:处理矛盾、做调研,记住张咏的2个“不犯傻”
1.处理矛盾不犯“硬刚傻”:遇到强势方、跨部门问题,别先想着“撕破脸追责”,先想“怎么既解决问题,又给对方留面子”——给别人台阶,自己才能走得顺,就像张咏不撕主帅,反而能顺利管事儿。
2.做调研不犯“偏听傻”:别只找“跟自己立场一致的人”打听,不管是用户、同事还是下属,多找几类不同的人问问,哪怕听到逆耳的话也别慌——兼听才能明辨真相,就像张咏“询君子也询小人”,才能摸到民间真情况。
【原文】张咏
张忠定知益州。民有诉主帅帐下卒恃势吓取民财者,先是,贼李顺陷成都,诏王继恩为招安使讨之,破贼,复成都。官军屯府中,恃功骄恣。其人闻知,缒城夜遁。咏差衙役往捕之,戒曰:“尔生擒得,则浑衣扑入井中,作逃走投井申来。”是时群党讻讻,闻自投井,故无他说;又免与主帅有不协名。
评:忠定不以耳目专委于人,而采访民间事悉得其实。李畋问其旨,公曰:“彼有好恶,乱我聪明。但各于其党,询之又询。询君子得君子,询小人得小人。虽有隐匿者,亦十得八九矣。”子犹曰:“张公当是绝世聪明汉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