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智囊里的管理学 > 第114章 上智之三《通简》02 宋太宗

第114章 上智之三《通简》02 宋太宗(1 / 2)

宋太宗:小事别较真,给人台阶也是给自己留余地

孔守正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。有一天,他在北园陪宋太宗喝酒,喝得酩酊大醉,竟然在太宗面前和王荣争论起各自的边疆战功,两人吵得面红耳赤,完全没了大臣的礼仪。

旁边的侍从请求把他俩交给有关部门治罪,太宗却没同意。第二天,孔守正和王荣一起到朝堂上请罪,太宗却说:“我昨天也喝得大醉,脑子昏昏沉沉的,都不记得发生过这事了。”

冯梦龙点评:用“同醉”找台阶,既保体面又敲警钟

让人喝了酒,又要求人家不酒后失态,本来就很难做到。太宗用“自己也喝醉了”为借口,既没让朝廷的体面受损,也没让孔、王二人下不来台;而且他俩心里其实清楚太宗是故意放过,以后肯定会更加谨慎,不会再犯同样的错。

太宗的智慧,在于不纠结“失仪”的细节,而是用宽容化解尴尬——要是当场治罪,不仅会让两人颜面尽失,还可能寒了武将的心;而“装失忆”既维护了朝堂秩序,又悄悄提醒了对方。很多时候,不揪着小错不放,给别人留个台阶,反而能收获更好的结果。

【管理智慧】

一、宋太宗的“兜底逻辑”:不是纵容,是“懂人情、留余地”

太宗不追责,绝不是“不管事”,而是看透了“酒局上的失态,硬较真反而伤和气、失人心”——首先,是皇帝让臣子陪宴喝酒,“让人家喝了酒,又怪人家喝多失态”,本身就有点不讲理;其次,俩人争功虽失仪,但本质是想表功,没犯大错;最后,真把他俩治罪,其他臣子会觉得“皇帝太小气,以后不敢陪宴了”。他的思路放现代,就是“酒局、团建这种放松场合,别揪着小失态硬刚,给人台阶,反而能让对方更警醒,还能保住团队氛围”。

1.先认“客观前提”:喝了酒的失态,别当“故意犯上”

太宗知道,“醉酒”是失态的前提——不是俩人故意在皇帝面前没规矩,是酒精上头没控制住。这就像职场里,部门团建喝了酒,下属跟你吐槽“这个项目分配太不公平”,语气冲了点,你不能当“他故意顶撞你”,得先想“他喝多了,只是把心里话直白说了”,不然一上来就批评,下属会觉得“我掏心掏肺,你还较真”,以后再也不跟你说真话。

2.再给“双重体面”:既保对方面子,也保场面规矩

太宗说“朕也醉了”,既没让孔守正、王荣下不来台(不用被治罪丢脸),也没让朝堂规矩“破功”(没说“失态没事”,只是“朕没记住”)。这就像领导在酒局上,下属不小心把酒杯碰倒洒了领导一身,领导笑着说“没事没事,我也差点碰倒”,既不让下属尴尬到想钻地缝,也没让自己显得“没架子没规矩”,场面还能继续热络。

3.最后留“暗戳戳提醒”:不说教,但对方心里有数

太宗没明着说“你们昨天失态了,以后注意”,但俩人醒了酒请罪,说明他们心里门儿清;太宗一句“记不清了”,就是“我不追究,但你们自己得记住教训”。这比直接批评“你昨天没规矩”效果好——批评会让人不服,“给台阶+留默契”反而会让人主动反省,以后再不敢在这种场合失态。

二、当代“宋太宗式兜底”案例:不硬刚小失态,反而能收人心、稳团队

职场里的“酒局失态”“团建争执”,跟孔守正、王荣的情况很像——都不是原则性大错,硬较真只会把小事闹大,而像太宗一样“软兜底”,反而能让团队更团结。

案例1:部门团建下属醉酒吵起来,经理一句“我也断片了”化解尴尬

某公司销售部团建,老员工老张和新人小李喝多了,因为“谁的客户维护方法更对”吵了起来,老张还拍了桌子,喊着“你懂个屁”,在场的人都僵住了,生怕经理发火。

结果经理没生气,反而笑着打圆场:“哎呀,昨天我也喝多了,最后怎么散的场都记不清了——老张你经验足,以后多带带小李;小李你年轻有冲劲,也多听听老张的建议,咱们团队拧成一股绳才能多签单嘛。” 说完还分别给俩人递了杯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