某建筑公司的张经理,手里有个“能让供应商多给5%回扣”的渠道——只要他在采购时“多关照”某家供应商,对方就会私下返钱。张经理自己从没收过,但团队里的年轻下属知道这渠道后,总劝他“反正供应商愿意给,咱们少拿点,补贴团队经费也行”。
张经理却没同意,反而直接把这渠道上报给公司合规部门,还重新制定了“公开招标采购流程”,彻底断了“私下拿回扣”的可能。下属不解,他说:“我能守住不拿,但你们年轻,万一有一天忍不住拿了,不仅你们要被查,整个团队的名声都毁了——断了这渠道,不是亏了,是帮你们避开犯错的坑。” 后来公司查合规,很多项目组因为“回扣问题”被点名,张经理的团队却没事,下属们才明白他的苦心。
案例2:校长断“后门关系”,不让学生和学校陷风险
某重点中学的李校长,有个老同学是教育局领导,能“帮成绩不够的学生‘破格’进学校”。每年都有家长找他说情,甚至想送钱,李校长一开始还委婉拒绝,后来干脆跟老同学说“以后别帮人提这事了,学校招生得按规矩来,不然对其他学生不公平,万一被曝光,学校和你都得受影响”,彻底断了这“后门关系”。
有人说他“傻,放着人情和好处不赚”,李校长却觉得:“帮一个学生走后门,就会有十个、百个家长来求,最后学校招生乱了套,教学质量也会受影响——断了这关系,看似少了‘便利’,实则保住了学校的规矩和名声,也没让学生‘靠关系进学校’后跟不上进度,反而害了他们。” 后来这所中学因为“招生公平、教学质量好”,口碑越来越好,成了家长们更信任的学校。
三、反面案例:留诱惑=留祸根,贪心迟早栽
和老住持相反,有些人总觉得“宝贝留着有用”,却没考虑“身边人能不能扛住诱惑”,最后不仅宝贝没保住,还连累了别人:
某家族企业的老板,手里有个“能走后门逃税的渠道”,觉得“自己用了十几年都没事”,就把这渠道教给了儿子,让他“少交点开支”。结果儿子接手后,贪心越来越大,不仅逃税金额比老板以前多了十倍,还把渠道分享给了其他公司,最后被税务部门查到,儿子不仅要补税罚款,还被判了刑,老板的企业也因为“偷税漏税”名声扫地,差点倒闭——这就是“留诱惑的代价”:你以为自己能守住,却忘了别人可能没这定力,最后反而把身边人推进了火坑。
四、核心启示:遇到“不费力的好处”,先想“要不要扔”
老住持扔碗的智慧,说到底是“看清‘诱惑’的本质——短期好处背后,藏着长期风险”。不管是职场里的“灰色收入”“后门资源”,还是生活里的“不劳而获的便利”,遇到时别先想着“占不占”,要学老住持问自己三个问题:
1.我能一直守住不贪吗?比如“报销多填钱”,今天能忍住填几十,明天能忍住填几千吗?诱惑会越来越大,定力很容易被磨掉。
2.身边人能扛住这诱惑吗?要是你把“好处渠道”留给下属、家人,他们会不会因为贪心犯错?老住持知道弟子们扛不住,所以扔了碗;你要是知道身边人扛不住,不如提前断了渠道。
3.万一出事,代价我付得起吗?逃税、拿回扣、走后门,一旦被查,轻则丢工作、毁名声,重则坐牢——这些代价,比“短期好处”大太多,根本不值。
想清楚这三个问题,就知道“要不要扔”——主动断诱惑,看似“亏了”,实则是保住自己和身边人的“平安”,比留着“宝贝”更值。
【原文】下岩院主僧
巴东下岩院主僧,得一青磁碗,携归,折花供佛前,明日花满其中。更置少米,经宿,米亦满;钱及金银皆然。自是院中富盛。院主年老,一日过江简田,怀中取碗掷于中流。弟子惊愕,师曰:“吾死,汝辈宁能谨饬自守乎?弃之,不欲使汝增罪也。”出吴淑《秘阁闻谈》。淑,宋初人。
评:沈万三家有聚宝盆,类此。高皇取试之,无验,仍还沈。后筑京城,复取此盆镇南门下,因名聚宝门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