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寔没像其他士人那样“跟张让划清界限,连吊唁都不去”,因为他知道“把人逼到没情面可讲,以后想救党人都没机会”。张让虽然坏,但也记“吊唁”的情分,后来才会手下留情。这就像现在职场里,两家公司是竞争对手,A公司老板在b公司老板母亲去世时,主动去吊唁——不是放弃竞争,是“生意归生意,人情归人情”;后来A公司遇到供应链危机,b公司没落井下石,反而借了一批货,帮A公司渡过难关,因为“之前的情分在”。
当代案例:竞品公司留余地,危机时互相帮
A和b是同城的两家连锁超市,平时抢客户、打价格战,谁也不服谁。后来b公司老板的父亲去世,A公司老板没像其他人那样“看热闹”,反而带着花圈去吊唁,还说:“平时是竞争对手,但老人走了,该来的礼数不能少。” b公司老板又意外又感动,说了句“谢谢”。
过了半年,A公司因为疫情,物流断了,蔬菜、水果快断货,客户都要跑去b超市。A公司老板急得没办法,试着给b公司老板打了个电话。没想到b公司老板直接说:“我调一批蔬菜给你,先救急,钱以后再说——上次我家的事,谢谢你来。” 最后A公司靠着这批货,没流失客户;后来b公司遇到员工罢工,A公司也帮着介绍了临时员工。两家虽然还是竞争对手,但再也没搞过“赶尽杀绝”的竞争——这和陈寔“吊唁张让父”的逻辑一样:留余地不是怂,是守住基本人情,以后遇到事,这份情分可能就是救人的机会。
三、评注的“清醒点”:不是无原则妥协,是“舍身利物”的初心
评注里说陈寔像“菩萨舍身”“狄梁公事伪周”“鸠摩罗什事符秦”,核心是说他的行为“不是为了自己”——主动入狱是为了稳住众人,吊唁张让父是为了后来救党人,从头到尾没为自己谋好处,全是“为了帮别人”。这和“无原则讨好”“自私自利的变通”完全不一样:他有自己的底线(没帮张让做坏事),所有行为的初心都是“救人、稳局”。
四、核心启示:想在复杂局面里做对事,记住陈寔的2个“不犯傻”
陈寔的智慧,说到底就是“不犯傻逃责,不犯傻死磕”——这两点不管是面对危机、处理对立面,还是日常做人,都能用得上:
1.不犯傻“遇事就逃”:乱局里扛责,反而能稳住局面
遇到团队危机、公司麻烦,别先想“怎么保自己”,先想“我能不能扛一点,让大家不慌”。陈寔扛了“入狱”的责,稳住了党人;老周扛了“项目故障”的责,稳住了团队——逃只能让局面更糟,扛反而有机会补救。
2.不犯傻“非黑即白”:对对立面留余地,不是怂是留机会
别把“对立面”逼到死路,比如别因为是竞争对手就见死不救,别因为对方是“讨厌的人”就踩人家的底线。陈寔对张让留了“吊唁”的余地,后来救了人;A公司对b公司留了“吊唁”的余地,后来互相帮——非黑即白只会树更多敌人,留余地反而能为长远铺路。
【原文】陈寔
寔字仲举,以名德为世所宗。桓帝时,党事起,逮捕者众,人多避逃,寔曰:“吾不就狱,众无所恃。”竟诣狱请囚,会赦得释。灵帝初,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,让父死,归葬颖川,虽一郡毕至,而名士无往者,寔独吊焉。后复诛党人,让以寔故,颇多全活。
(评:即菩萨舍身利物,何以加此!狄梁公之事伪周,鸠摩罗什之事符秦,皆是心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