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智囊里的管理学 > 第67章 上智之二《远犹》19 崔群&刘大夏

第67章 上智之二《远犹》19 崔群&刘大夏(1 / 2)

崔群&刘大夏:敢对“特殊待遇”说不,才是真清醒!

唐宪宗欣赏崔群的正直敢言,下令让翰林学士以后奏事,必须要有崔群联合署名才能上报。崔群说:“翰林的每一个举动,都会成为后世遵循的先例。要是真这么做,以后万一有阿谀奉承的人当翰林长官,终没有遵照诏令。

刘大夏:不搞“私下汇报”,是怕坏了规矩

明孝宗驾临文华殿,召见刘大夏并告诉他:“遇到难办的事,我总想召你商量,但又觉得这事不在你管辖范围内,就没找你。以后不管是该办还是该停的事,你可以用揭贴(不公开的文书)秘密上报给我。”

刘大夏回答:“臣不敢这么做。”孝宗问:“为什么?”刘大夏说:“前朝的李孜省(靠私下献媚得宠的官员)就是前车之鉴啊。”孝宗说:“你议论国事,怎么能和李孜省那种营私害民的人相提并论?”

刘大夏说:“臣下用揭贴进言,朝廷依据揭贴行事,这就和前代‘斜封官’‘墨敕授官’(不按正规流程、私下任命官员的做法)差不多了。陛下做事,应该远学古代贤君,近学本朝祖宗,是非对错都要和大家一起讨论,对外交给六部办理,对内和内阁大臣商议就行。如果用揭贴,时间久了成了惯例,万一有坏人占据重要职位,也用这种方式搞私下操作,危害可就说不完了!这绝不是能给后世做榜样的做法,臣不敢顺从。”孝宗听后,长时间称赞他说得好。

冯梦龙点评:老成远虑的核心,是没私心、不贪权

崔群和刘大夏这种长远考虑,大多源于内心没有一点私念,也不贪图权势。他们没因为皇上的“特殊信任”就沾沾自喜,反而盯着“规矩会不会被破坏”“后世会不会受影响”——比起一时的恩宠,他们更在意制度的稳固和国家的长远。

【管理智慧】

一、崔群:拒“奏事必连署”,不堵“直言的路”

唐宪宗特别欣赏崔群的耿直,觉得有他把关,朝堂奏事就不会出乱子。于是下了道命令:“以后翰林学士奏事,必须让崔群一起签字,才能递上来。” 相当于给了崔群“一票否决权”,这在别人眼里是天大的信任,崔群却直接拒绝了。

他说:“翰林的规矩都是代代传下来的,一旦定了‘必须我签字’的规矩,以后万一有个谄媚讨好、怕得罪人的人当翰林长官,前!” 宪宗一听,才明白这规矩的隐患,也就没再坚持。

核心逻辑:不搞“个人特殊化”,怕坏了“集体提意见的规矩”

崔群怕的不是“自己权力太大”,是“规矩开了坏头”——就像公司里,老板觉得某员工靠谱,说“以后所有方案必须经他签字才能报”,看似是信任,实则是给后来人埋坑:万一这员工走了,换个爱搞“一言堂”的人,基层的好建议不就全被拦下来了?

当代案例:部门经理拒“方案必签字”,保住团队“直言权”

某互联网公司老板觉得产品部王经理特别靠谱,做方案从没出过错,就跟团队说:“以后你们的产品方案,必须王经理签字才能报给我,省得走弯路。” 王经理却找老板反对:“现在我签字没问题,但万一以后我调岗了,新经理要是不爱听不同意见,大家提个修改建议都得看他脸色,好想法不就被压下来了?不如改成‘方案先在部门内公示两天,收集完意见再报您’,既保证质量,又没人能堵大家的嘴。”

老板听了觉得在理,就改了规矩。后来王经理调去了分公司,新经理果然有点“独断”,但因为有“公示收集意见”的规矩,基层员工的好建议还是能传到老板那,产品也没因为新经理的风格掉链子——这就是崔群“拒连署”的现代版:别为一时信任搞“个人特殊签字权”,坏了集体提意见的规矩,最后只会堵死好想法的路。

二、刘大夏:拒“揭贴密进”,不开“乱政的口子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