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老板琢磨了两天,觉得村支书说得对——祠堂建好,也就家族人祭拜时用用;养老院建好,全村老人都能受益。最后不仅建了养老院,还每月捐2000块当生活费。现在村里老人见了张老板就夸“比亲儿子还贴心”,张老板也说“这比修祠堂心里踏实多了”——这就是孙觉“导流善意”的现代版:顺着对方“积德”的需求,把钱用在更实在的地方。
案例2:企业想搞“公益广告”,被劝去帮员工还房贷,既留人才又赢口碑
深圳某科技公司,年底想花50万拍“公益广告”,宣传“企业爱心”。hR总监劝老板:“咱们公司30多个核心员工,一半都在还房贷,每月压力特别大,有人都想跳槽去薪资高的公司。与其花50万拍广告给外人看,不如拿这钱搞个‘房贷补贴’——核心员工每月补贴2000,连补1年,员工能安心干活,离职率降了,公司业绩也能涨,客户知道了也会觉得咱们‘对员工好’,这不比广告更实在?”
老板听了觉得有道理,立马改了计划。结果不到半年,公司核心员工离职率从20%降到5%,员工还主动给公司介绍客户,说“老板这么贴心,咱们得好好干”。后来有客户听说这事,特意跟他们签了长期合作:“对员工好的公司,做事肯定靠谱”——这和孙觉“劝富人救囚犯”的逻辑一样:把“给外人看的善意”,转化为“帮身边人解决实际困难的善意”,既满足需求,又有实际价值。
三、核心启示:想让“善意不浪费”,记住孙觉的3个“不纠结”
孙觉的智慧,说到底就是“不跟对方的善意抬杠,只帮对方把善意用得更值”。不管是劝人捐钱、帮企业规划善举,还是生活里引导朋友做有意义的事,记住这三点:
1.不纠结“对方的善意是不是‘虚的’”,先认需求再引导
富人修佛殿、老板修祠堂、企业拍公益广告,这些善意不是“假的”,只是没用到刀刃上;
别一上来就否定“你这没用”,先顺着说“你想积德\/做公益,这个想法特别好”,再引导“还有个更实在的方式,你要不要看看”。
2.不纠结“怎么说服对方”,用“对比”让对方自己选
不用长篇大论讲大道理,只需要把“对方想做的事”和“更有价值的事”放一起比:“修佛殿vs救囚犯,哪个得福多?”“修祠堂vs建养老院,哪个更暖人心?”;
人都懂“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好”,对比之下,自然会选更有意义的事。
3.不纠结“对方是不是‘真心愿意’”,给足面子留台阶
别逼对方“必须改主意”,而是用“反问”“建议”的语气,让对方觉得“是自己想通了,不是被强迫的”;
就像孙觉用“其获福岂不多乎”让富人自己点头,村支书用“这不比祠堂摆着看更积德”让张老板主动改主意——给足面子,对方才会真心接受。
【原文】孙觉
孙莘老觉知福州。时民有欠市易钱者,系狱甚众。适有富人出钱五百万葺佛殿,请于莘老。莘老徐曰:“汝辈所以施钱,何也?”众曰:“愿得福耳。”莘老曰:“佛殿未甚坏,又无露坐者,孰若以钱为狱囚偿官,使数百人释枷锁之苦,其获福岂不多乎?”富人不得已,诺之。即日输官,囹圄遂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