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智囊里的管理学 > 第26章 上智之一《见大》25 杨士奇

第26章 上智之一《见大》25 杨士奇(2 / 2)

案例:部门经理“送特产翻车”,总监帮解围,避免“拉帮结派”误会

某互联网公司的市场部经理老张,老家是山东的,年底带了几箱自家产的苹果,想给平时一起加班的同事分一分(没给总监李姐,因为李姐当时在外地出差,没赶上部门聚餐)。结果这事被hR知道了,还拿到了老张的“分苹果名单”,怀疑老张“拉小团体”,把名单交给了cEo。

cEo把李姐叫过去问:“老张给部门人送苹果,没给你,是不是你们部门有矛盾?还是他在搞小圈子?”

李姐没说老张的不是,反而解释:“老张送苹果是因为老家丰收,纯个人心意,不是搞小团体。我当时在外地出差,没跟他们一起聚餐,所以没在名单上——要是我在,肯定也有我的份。再说,苹果就是个家常水果,同事间分着吃,没别的意思,没必要上纲上线。”

cEo听完觉得有道理,就让hR别再查了,还跟老张说“下次有特产也给我留一箱”。后来老张知道这事,特别感激李姐,部门里的氛围也没受影响——李姐这波操作,跟杨士奇一模一样:不借机会踩同事,反而帮着解释,既化解了误会,又保住了部门团结。

三、王旦的“同款智慧”:舍身救物,不搞“连坐”,比“铁面无私”更显格局

评注里宋真宗时的王旦,和杨士奇是“同道中人”——有人上书说宫廷里的事,皇帝生气,抄了他家,发现了他和大臣们往来的书信,还涉及“问吉凶”,想交给御史追查。王旦没等着被查,反而主动把自己之前“问吉凶”的书信交上去,说“要查就一起查我”。皇帝的火气慢慢消了,王旦又跑到中书省,把查到的所有书信都烧了。后来皇帝后悔,想把信拿回来,王旦说“已经烧了”,这事才算完。

王旦的操作,和杨士奇本质一样:不搞“事不关己高高挂起”,反而把自己也“拉下水”,让皇帝没法只查别人,最后用“烧信”断了追查的路,保住了一群大臣。

放到现在,就像公司查“员工私下吐槽领导”的聊天记录,查到了一批人,部门经理没说“我可没吐槽”,反而说“我也跟他们聊过领导的工作方式,要罚一起罚”,最后还把记录删了——这种“不甩锅、愿担责”的做法,比“只罚下属”更能赢得人心,也更能顾全大局。

四、核心启示:真正的大智慧,是“不图显能,只图保人”

杨士奇和王旦的故事,告诉我们:不是“耍小聪明、显正直”才叫有本事,能在关键时刻“藏起锋芒,护住更多人”,才是真格局。不管是职场、生活里,想学到这种智慧,记住三点:

1.别在“别人翻车”时踩一脚,帮人圆场更显格局

遇到同事犯错、被查,别趁机说“我早就知道他会出事”,反而帮着找合理的解释(比如“他就是没注意细节,没恶意”)——踩别人只会让你成“孤家寡人”,帮人圆场才能赢得信任;

2.弱化“小事”的严重性,别让“小题大做”毁了大局

像杨士奇说藤席是“小特产”,是在“降维”处理问题——别把同事间的小往来、小失误,上升到“道德问题”“违规问题”,不然只会激化矛盾;

3.能“舍身”才是真担当,别总想着“撇清自己”

王旦主动交自己的书信,是“不撇清”的担当——遇到事时,别总想着“这事跟我没关系”,适当把自己“拉进来”,反而能让问题更容易解决,也更能护住身边的人。

【原文】杨士奇

广东布政徐奇入觐,载岭南藤簟,将以馈廷臣。逻者获其单目以进。上视之,无杨士奇名,乃独召之,问故。士奇曰:“奇自都给事中受命赴广时,众皆作诗文赠行,故有此馈,臣时有病,无所作,不然,亦不免。今众名虽具,受否未可知。且物甚微,当以无他。”上意解,即以单目付中官令毁之,一无所问。

此单一焚,而逻者丧气,省缙绅中许多祸,且使人主无疑大臣之心。所全甚大。无智名,实大智也,岂唯厚道!

宋真宗时,有上书言官禁事者。上怒,籍其家,得朝士所与往还、占问吉凶之说,欲付御史问状。王旦自取尝所占问之书进,请并付狱。上意浸解,公遂至中书,悉焚所得书。已而上悔,复驰取之。公对:“已焚讫”,乃止。此事与文贞相类,都是舍身救物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