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子:跟庄稼汉别讲“之乎者也”
孔子带着弟子们出游,拉车的马突然跑了,还啃了路边农夫的庄稼。农夫气得不行,直接把马扣下来拴住了。
子贡赶紧跑过去,想用大道理跟农夫谈判,结果说了半天文绉绉的话,农夫根本不吃这一套,马还是要不回来。
孔子摇摇头说:“用别人听不懂的话去说服人,就像用顶级的牛羊肉去喂野兽,用最高级的《九韶》乐曲给飞鸟听一样,纯属白费功夫。”
接着他就让养马的仆人去跟农夫沟通。仆人对农夫说:“你不在东海种地,我也不在西海旅行,咱们住得这么近,我的马怎么可能不偶尔跑到你的庄稼地里来呢?”
农夫一听觉得这话特实在,立马消了气,解开绳子把马还给了他们。
冯梦龙点评:沟通得“对味儿”才管用。人都是跟同类更容易聊到一块儿去。在庄稼汉面前拽《诗经》《尚书》里的大道理,这就是书呆子误事的原因。养马仆人的话确实说得好,但如果这话从子贡嘴里说出来,农夫照样不会买账。
为啥?因为子贡一副文人雅士的样子,跟农夫的气质、身份差太远,俩人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。那孔子为啥不一开始就派养马仆人去,非要先让子贡试试呢?
要是直接派仆人去,子贡肯定会不服气,觉得“我这么有学问,还不如一个养马的”;先让子贡碰壁,他才会服软,这时候再让仆人上,才能发挥最大作用。圣人能看透人的心思,所以能把每个人的用处都发挥到极致。
反观后来的人,用死板的规矩束缚人,用资历辈分限制人,还指望一个人啥都会,天下的事能办成才怪呢!
【管理智慧】
一、当代案例:把“马夫沟通逻辑”用在生活\/职场里
马夫能搞定,核心是“说对方能懂的话、站对方的立场”——不是耍嘴皮子,而是“同频沟通”。现实里很多事办砸,就是因为像子贡一样“找错人、说错题”:
案例:职场沟通“鸡同鸭讲”,技术宅说服不了车间师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