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一个调虎离山之计!
把他支去边关打仗,一来,京营刚刚开始的整顿必然中断,他们的人可以重新占据要职,甚至将他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根基连根拔起。
二来,边关战事凶险,胜负难料,万一他战败甚至战死,正好除去这个心腹大患。
三来,就算他打赢了,劳师远征,消耗的是他的时间和精力,京城这边,他们照样可以搞风搞雨。
真是一石三鸟的毒计!
雍和帝显然也看出了这一点,眉头紧锁,并未立刻答应,而是看向秦易。
“秦爱卿,你意下如何?”
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秦易身上。
秦易出列,躬身行礼,声音沉稳有力。
“回陛下,为国戍边,臣万死不辞!瓦剌犯境,自当予以迎头痛击!”
忠顺亲王等人脸上刚露出一丝得色,却听秦易话锋一转:
“然而,陛下,臣有几点疑虑,不得不察。”
“哦?爱卿但说无妨。”皇帝道。
秦易朗声道:“其一,京营整顿初现成效,然积弊已久,非一日之功。此时若臣骤然离京,恐军中人心浮动,整顿事宜前功尽弃,甚至引发混乱。京营乃护卫神京之根本,不容有失。”
“其二,臣虽于雁门有过小胜,然此番瓦剌兵力、意图不明,大同镇情况亦未彻底明晰。兵法云,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贸然率大军前往,若敌军避实就虚,或另有埋伏,恐于战事不利。”
“其三,”秦易目光扫向那些极力推荐他的勋贵,声音微冷。
“臣离京后,若京城或有宵小之辈,借机生事,扰乱朝纲,又该如何?陛下之安危,朝廷之稳定,重于泰山!”
他每说一点,忠顺亲王等人的脸色就难看一分。
这秦易,不仅打仗厉害,心思也如此缜密,句句切中要害!
秦易最后总结道:“故臣以为,当务之急,应是立刻选派一员熟悉边情、稳重善守之老将,火速驰援大同,稳守防线,挫敌锐气。同时,由兵部及前线将领尽快查明敌情虚实。京营这边,臣继续加紧整顿,厉兵秣马,随时待命。若前线确需大军支援,或战机出现,臣再率京营精锐出征,必能一举克敌,事半功倍!”
这一番话,有理有据,既表达了忠心和决心。
又巧妙化解了忠顺亲王的发难,将皮球又踢了回去,同时还强调了京城和京营的重要性。
雍和帝听得连连点头,脸上露出赞许之色。
“爱卿思虑周全,老成谋国!此言甚善!”
他当即下令:“即刻传旨,命大同总兵严防死守,援军及粮草即日启程!另,着兵部、五军都督府即刻议定增援及探查敌情之详细方略,报朕审定!”
“陛下圣明!”
秦易躬身退回队列。
忠顺亲王等人虽然心有不甘,但见皇帝已然决断,且秦易的理由无懈可击,也只能悻悻作罢,暗中咬牙。
第一次朝堂交锋,秦易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和清晰的思路,成功化解。
然而,秦易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
边境的军情,无论真假,都给了旧勋势力一个反扑的借口和机会。
他们绝不会就此罢休。
接下来的日子,朝堂之上的明争暗斗,京营内部的倾轧抵抗,只会更加激烈。
而边境的战事就是他们手中最好的“刀”。
“看来得加紧整顿京营了!”
秦易心中默默计算着,接下去的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