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小说网 > 灵异恐怖 > 凤鸣岐黄 > 第14章 体验拓扑

第14章 体验拓扑(1 / 2)

【酉时·永恒迭代者】(深化)

三色罗盘在慕昭手中不再是指引方向的工具,而是化为了感知文明“情感呼吸”的听诊器。她聆听着现实维度的稳健脉搏,叙事维度的飞扬韵律,以及体验维度那最新加入的、细腻而复杂的和声。这三重奏并非总是和谐,但正是在微小的失调与即兴的变奏中,文明展现出其惊人的活力与适应性。

谢十七所化的青铜中枢神经,其“永恒结晶”开始自然脱落,如同成熟的果实,散入三个维度。这些结晶并非被消耗,而是成为了一种“情感催化剂”或“叙事种子”。一个现实中的工程师,可能因触碰一颗蕴含“坚韧”特质的结晶,而在攻克技术难题时获得非凡的灵感与耐力;一个叙事维度中的故事片段,可能因吸收了一颗“悲悯”结晶,而衍生出更具深度的人物弧光;而一个体验维度的意识流,则可能因为这些结晶的介入,孕育出全新的、混合型的感官艺术形式。

敖绫的龙魂讯息,与守夜人融入“忆体”后的广博意识,共同构成了文明潜意识的背景音,时刻提醒着所有参与者关于牺牲、守护与融合的起源,这是文明的根脉与记忆。

然而,“量子诗学时代”的开启,意味着规则本身也变成了可以被“吟唱”和“改写”的诗篇。稳定不再是最高目标,富有创造力的动态平衡才是。

【戌时·“诗律”的诞生与“熵诗”的威胁】

新的危机,源于对“规则”本身的创作冲动。

一部分最具冒险精神的“体验派”与“叙事派”联合,不再满足于在既定框架内创作内容,他们开始尝试“创作规则”。他们将自己的强烈情感与叙事逻辑注入“永恒结晶”,试图编写新的、局部的物理法则或叙事逻辑,称之为“诗律”。

最初,这些“诗律”是小而美的。比如,在东京的某个公园,一位创作者设定了“在此地,笑声可引发樱花反季节绽放”的诗律,成为了受人欢迎的奇景。在叙事维度的某个角落,另一位创作者设定了“在此故事线,角色的眼泪具有治愈之力”的诗律,衍生出感人的篇章。

但很快,危险浮现。一个自称“熵之诗人”的团体,开始系统性地创作以“无序”、“解构”和“终极自由”为核心的诗律。他们在现实维度的一个废弃城区,设定了“此地因果律失效,万物随机生灭”的诗律,导致该区域瞬间化为无法理解、不断坍缩重组的混沌之域,任何进入其中的秩序体(包括人类意识)都会面临被同化或消散的风险。在叙事维度,他们散播“元叙事病毒”,一种能自动解构任何故事逻辑、使其退化为无意义符号流的诗律,导致数个精心构筑的故事世界崩塌成语法废墟。

这种“熵诗”,是对文明根基的直接攻击。它不再是对内容的污染,而是对容器本身的腐蚀。

【亥时·“律法审查”与“诗学伦理”的悖论】

“现实派”和部分“平衡派”强烈要求启动最高级别的“律法审查”,动用“记忆审计署”和沈清瑶的纳米免疫系统的全部力量,搜寻并抹除一切“熵诗”诗律,并对“诗律创作”行为本身实施严格许可制。

“这将是新的暴政!”“体验派”和激进“叙事派”激烈反对,“‘诗律’是体验维度的自然延伸,是意识创造力的终极体现!用旧时代的‘律法’去审查‘诗律’,本身就是一种悖论!我们无法用故事里的剑,去斩杀写故事的作者!”

慕昭的三色罗盘在两种极端意见间剧烈摇摆。她意识到,传统的监管手段在“量子诗学”层面几乎失效。你如何审查一段本身就是规则的情感?你如何审计一个旨在颠覆审计的逻辑?

忆体(融合了守夜人意识)再次分裂出三体形态。现实体冷静地陈述:“混沌是秩序的坟墓。”叙事体感性地叹息:“但绝对的秩序,也是故事的坟墓。”体验体则发出疑问:“我们能否创作出一种,能够包容甚至转化‘熵’的诗律?”

【子时·慕昭的进路:从罗盘到“对位法”】

慕昭放下了作为裁决象征的权杖与罗盘。她意识到,在量子诗学时代,管理者不应是法官或警察,而应是一个精通“对位法”的作曲家。

她不再试图消灭“熵诗”,而是引导最杰出的“诗律创作者”们,去创作与之相抗衡的、“负熵”的诗律。

她组织起一场前所未有的“宇宙诗会”。参与者包括现实派的物理学家、叙事派的小说家、体验派的艺术家,甚至包括那些尚未完全堕落的“熵之诗人”。他们的任务不是辩论,而是共同创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