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9章 科技跃升 火炮初鸣(1 / 2)

建安十五年(公元210年),冬。成都西北,西山深处。

这里是人迹罕至的原始山林,一座被特意选中的、三面环山的碗状谷地,如今已被改造成戒备森严的秘密试验场。高达丈余的夯土墙混合着石块将山谷入口封堵,仅留一处重兵把守的辕门。谷内,依山挖掘了多处窑洞,用于存放物资和人员隐蔽,空地上则修建了固定的射击位和观测台。

时值隆冬,山谷内寒风呼啸,呵气成霜。但所有在场人员,从守卫的“白毦卫”士兵到那些身穿耐磨工装、面容被炭火熏得黝黑的工匠,都神情亢奋,目光灼灼地聚焦在场地中央。

月英亲临现场,她穿着一件厚实的狐裘,俏脸被寒风冻得微红,但眼神却异常明亮,紧盯着前方那尊庞然大物。

那是一尊通体黝黑、闪烁着金属冷光的管状物——原始的前装滑膛火炮。炮身长约八尺(约1.9米),口径约三寸三分(约10厘米),由“金鳞”工坊采用最新的“灌钢法”整体铸造而成,为了确保强度,炮壁极厚,显得异常粗壮结实。炮身外部还刻意铸造了几道加强筋。火炮架在一个结构复杂的木质炮架上,炮架装有轮子便于移动,后方有坚实的驻锄用于抵消后坐力。

负责此项目的,是原“神机营”火器坊主事,现已被提拔为“将作司”火器局令的墨匠,名叫公输衡。他家族世代为匠,本人更是痴迷于机巧之物,被月英的知识折服后,成为最核心的技术骨干之一。

“夫人,”公输衡声音因激动而有些沙哑,他指着火炮,详细介绍着,“此炮,按夫人赐名,谓之‘震天壹型’。炮身乃用‘金鳞钢’三次淬火所铸,内壁以水力钻床反复打磨,光滑如镜。用药五斤,可将此重十斤的实心铁弹,”他拍了拍旁边一颗打磨光滑的球形铁弹,“或以装填碎铁、破钉的霰弹囊,投射至三百步外!精度虽有待提高,然威力……夫人稍后便知!”

月英点点头,走到炮身近前,伸手触摸那冰凉的金属,能感受到其铸造工艺的扎实。她又仔细检查了炮架的结构和轮轴,这些都是她根据“诺亚方舟”中的简易图纸提出构想,由工匠们反复试验改进的成果。“引信和发射流程,可确保安全?”她问道,这是最关键的一环。

“夫人放心!”公输衡笃定道,“引信采用多层油纸包裹定量的缓燃火药,插入炮身后方预留的火门。发射时,由经过严格训练的炮手,用烧红的铁钎点燃引信,人员则退至后方掩体。流程已演练上百次,确保万无一失!”

在距离火炮约三百步(约400多米)的地方,用泥土和木材搭建了一个模拟的敌军营垒工事,作为靶标。

“开始试射吧。”月英下令,随即在护卫下退到后方特意挖掘的、带有观察孔的掩体之后。所有无关人员也迅速进入安全位置。

山谷中瞬间安静下来,只有风声呜咽。炮组人员——三名精挑细选、胆大心细的士卒,在公输衡的亲自指挥下,开始熟练操作。一人用裹着湿布的长杆清理炮膛,另一人将用丝绸药包装好的五斤发射药塞入炮膛,用搠杖捣实,接着填入那颗十斤重的实心铁弹,再次捣实。最后一人则小心翼翼地将特制的引信插入火门。

“装填完毕!” “瞄准完毕!” 一道道口令清晰传来。

公输衡深吸一口气,看向掩体方向,月英微微颔首。

“点火!”

一名炮手用长杆夹着烧红的铁钎,稳稳地触向引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