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情剑意的淬炼,如同一次残酷的内爆,将“心域”内狂欢后的残骸与虚假的繁荣彻底清扫一空,只留下最赤裸的废墟和劫后余生的极度疲惫。林曦与溯光者的灵光黯淡,如同两个在矿难中侥幸爬出、浑身是伤、眼神空洞的幸存者,瘫坐在自己亲手造成(或者说,是命运通过他们之手造成)的瓦砾堆上。
没有胜利的喜悦,没有顿悟的狂喜,只有一种深入骨髓的虚脱和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。那些在突如其来的暴力或灾难后,陷入精神停滞、只能依靠生物本能活下去的小人物状态,在此刻得到了最极致的体现。
“
这个最简单、也最根本的问题,如同冰冷的铁钉,楔入了林曦近乎停滞的意识中。不是为了救赎,不是为了传承,甚至不是为了爱或恨。只是……作为一个还未彻底消散的存在,接下来,该做点什么?就像一个人从昏迷中醒来,发现自己躺在废墟里,第一个念头不是宏大的理想,而是:渴,饿,冷。要喝水,要找吃的,要活下去。
意义?在绝对的力量(混沌深处的注视)和绝对的虚无(混沌本身)面前,意义薄如蝉翼,一触即碎。他们之前的所有努力——建设、传承、狂欢、淬炼——在更高层次的存在眼中,或许真的只是一场可供观察的、无关紧要的戏剧。现在,戏似乎暂时落幕了,演员精疲力尽,舞台一片狼藉。然后呢?
林曦的灵光微微动了动,像是一个重伤员试图抬起手指。他“看”向身旁同样萎靡的溯光者。她的灵光波动微弱,传递来的不再是复杂的情感,而是一种最基础的、对“存在”本身的确认,以及……一种同样茫然的疑问。
交流变得极其简练,近乎电报码。
“还在?”林曦问。
“嗯。”溯光者答。
“能动?”
“勉强。”
然后,是更长久的沉默。生存的本能,开始像地下水一样,缓慢地渗透上来。
首先,是“修复”。不是重建那座象征着文明与秩序的“心域”,而是最基础的“止血”和“加固”。林曦引导着仅存的一点能量,像泥瓦匠用最粗糙的泥巴糊墙一样,将“心域”边界那些最大的裂缝勉强堵上,防止外部混沌的侵蚀加剧。溯光者则集中意念,安抚着中央那株变得安静却依旧透着诡异的光莲,确保它不会再次失控爆炸。这个过程毫无美感可言,充满了将就与应付,只为了一个目的:暂时不倒掉。
接着,是“补给”。他们的灵光极度虚弱,需要能量滋养。但周围的混沌能量,在经过那场狂暴的宣泄和无情剑意的洗礼后,变得异常“贫瘠”和“锐利”,难以直接吸收。他们不得不像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的流浪汉,极其小心地筛选、剥离那些相对温和的能量丝缕,缓慢地补充自身。每一次吸收,都伴随着刺痛和风险,进度慢得令人绝望。
日子,变成了一种机械的重复:醒来(如果那种昏沉状态的结束能称之为醒来),检查“心域”破损情况,进行最低限度的修补,艰难地搜集能量,吸收,然后再次陷入昏沉般的“休息”。没有计划,没有目标,只有日复一日的维持。那种被生活重压磨去了所有棱角、只剩下生存惯性的状态,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