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紫禁城里的香文化”特展开幕在即,故宫博物院的太和殿西侧配殿内,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布置展陈。鎏金铜香熏与唐代青铜香具隔案相望,《御制香谱》的复刻本旁摆放着《香经》残卷,空气中弥漫着苏合香团队复原的唐清两代香品余韵,一场跨越千年的香文化对话,即将在红墙黄瓦间正式启幕。
苏合香身着素色棉麻长衫,正仔细调整“长安十二香”复原样品的摆放位置。她指尖抚过“龙涎香”的香盒,想起盛唐时玄宗皇帝在大明宫宴请诸国使臣,殿内焚燃的便是此香,香气远飘数里,彰显大国气象;而不远处的玻璃展柜中,清代“御制龙涎香饼”静静陈列,香方与盛唐一脉相承,只是在原料配比上更显温润,适配清代宫廷的日常用香场景。“每一款香品,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,”苏合香轻声说道,身旁的王院长连连颔首:“苏老师说得是,这些香品不仅是嗅觉的享受,更是历史的载体。特展开幕当天的专题讲座,还需您多费心,为观众拆解唐清香脉的传承密码。”
此次专题讲座,苏合香与萧策早已备好腹稿。苏合香主攻唐代香文化对清代宫廷用香的影响,从香方、香具、用香礼仪三个维度展开;萧策则聚焦军事香文化,对比唐代“行军香”与清代军队防疫用香的异同,展现香文化在军事领域的演变。特展开幕日清晨,太和殿西侧的 lecture 厅座无虚席,既有香文化爱好者、高校师生,也有来自海内外的文物研究者,众人皆屏息等待,想听一听这场跨越千年的香事絮语。
上午九时,讲座正式开始。苏合香缓步走上讲台,身后的大屏幕上浮现出敦煌莫高窟壁画中“长安十二香”的使用场景,与故宫馆藏的清代宫廷香事画作形成鲜明对比。“中华香文化,源远流长,而唐代与清代,正是这条香脉上两个至关重要的节点,”她的声音温和而有力量,瞬间将观众带入香文化的历史长河中,“唐代是香文化的鼎盛期,‘长安十二香’奠定了中华传统香品的基础规制,而清代宫廷用香,则是在这份基础上,融合了时代特色与多元文化,完成了对盛唐香韵的传承与革新。”
随后,苏合香逐一解析香方的传承脉络。她指着大屏幕上的香方对比图,详细讲解:“盛唐‘桂子香’,以桂花、沉香、蜂蜜为主要原料,用于中秋宴饮;而清代‘御制凝神香’,沿用了核心原料与制作工艺,添加了安息香,让香气更具安神功效,成为皇室日常休憩的御用香品。再看‘合欢香’,唐代用于婚礼大典,寓意夫妻和睦;清代演变为‘和合香’,不仅用于皇室婚礼,还成为祭祀先祖的香品,用途更趋广泛,这便是传承中的创新。”
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这种传承,苏合香示意工作人员取出两款香品,现场焚燃。盛唐“桂子香”的香气清冽张扬,带着桂花的鲜活与沉香的醇厚,仿佛能让人窥见大明宫中秋夜的繁华;而清代“御制凝神香”的香气温润绵长,桂花的甜润与安息香的沉静交织,更显宫廷的雅致与内敛。香气弥漫间,观众纷纷闭目凝神,仿佛跨越了千年时光,亲历了唐清两代的宫廷香事。
“除了香方,香具的传承同样清晰可见,”苏合香继续说道,大屏幕上切换出唐清两代香具的对比图,“唐代的三足鼎式青铜香熏,造型简约,注重实用性;而清代的鎏金珐琅彩香熏,沿用了三足鼎式的核心形制,添加了珐琅彩工艺与吉祥纹饰,既保留了盛唐的风骨,又彰显了清代的工艺水准。这种‘形承唐制,艺融清韵’的特点,正是香具传承的核心所在。”
她还特意提及苏念唐整理的香具演变图谱:“从唐代素面香盒到清代紫檀木嵌玉香盒,从唐代竹简式香插至清代白玉香插,香具的材质与工艺在不断升级,但收纳、焚燃的核心功能从未改变。这就像中华文脉,形式在变,内核始终如一。”台下响起阵阵掌声,有观众举手提问:“苏老师,清代宫廷用香是否完全延续了唐代的用香礼仪?”
苏合香微微一笑,耐心解答:“并非完全延续,而是有所取舍。唐代宫廷用香礼仪森严,比如祭祀大典需焚燃‘沉香’‘龙涎香’,朝会需焚燃‘檀香’,这些核心规制被清代继承;但唐代宫廷宴饮时,会让侍女手持香具,在宾客间巡回熏香,这种繁琐的礼仪,清代则简化为在殿内固定位置焚燃香品,更显简洁。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社会风气不同,用香礼仪也会随之调整,但核心的文化内涵从未改变。”
上午的讲座尾声,苏合香总结道:“唐代香文化如同一棵大树,根深蒂固;清代宫廷用香,则是这棵大树上结出的果实,吸收了时代的养分,绽放出独特的光彩。唐清香脉的传承,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取其精华、弃其糟粕,在延续核心内涵的基础上,不断创新发展,这也是中华香文化能够绵延千年的关键。”讲座结束后,观众们纷纷围上前,有的请教香品复原的细节,有的询问香道入门的方法,苏合香一一耐心回应,眼中满是对香文化传承的热忱。
下午的讲座,由萧策主讲,主题为“从盛唐‘行军香’到清代军香:军事香文化的演变与传承”。萧策身着深色中山装,身姿挺拔,自带军人的沉稳气场。他走上讲台,大屏幕上首先浮现出唐代“行军香”的复原样品,以及敦煌壁画中士兵携带香具行军的场景。“在唐代,‘行军香’是军队的必备之物,”萧策的声音铿锵有力,带着对过往的追忆,“我曾亲历盛唐军旅生涯,深知‘行军香’的重要性——它以沉香、艾草、雄黄为原料,既能驱散蚊虫、净化营地空气,又能安神定志,缓解士兵的思乡之情与战场焦虑。”
随后,萧策讲解了“行军香”在清代的演变。他指着大屏幕上清代军队用香的史料记载,说道:“清代军队沿用了唐代‘行军香’的核心功效,但根据作战环境与医疗条件,对香方进行了改良。比如,清代军香添加了苍术、菖蒲等药材,增强了防疫功能,尤其适合在南方湿热地区作战时使用;同时,简化了制作工艺,将香品制成香丸,便于士兵随身携带,更适应长途行军的需求。”
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理解两者的异同,萧策列出了详细的对比表格,从原料、工艺、用途、携带方式四个维度,逐一拆解唐代“行军香”与清代军香的区别与联系。“唐代‘行军香’注重安神与驱虫兼顾,工艺相对复杂,适合大规模营地使用;清代军香更侧重防疫,工艺简化,适配单兵携带,”他解释道,“这种变化,与军事技术的发展、作战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,但核心的‘以香助军’理念,从唐代到清代,从未改变。”
萧策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,讲述了唐代军队的用香礼仪:“盛唐时,军队扎营后,会在营地四周焚燃‘行军香’,形成一道‘香障’,既能驱散野兽蚊虫,也能起到警示作用;夜晚值守的士兵,会在帐篷内焚燃少量‘行军香’,帮助平复心绪,保持清醒。而清代军队,延续了‘香障’的用法,只是将‘行军香’改为更易燃烧的香条,使用起来更加便捷。”
讲座过程中,有军事史研究者举手提问:“萧先生,您认为唐代‘行军香’对清代军香的影响,是否还有其他佐证?”萧策点头回应:“当然有。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清代军香实物中,有一件铜制香盒,造型与唐代军队使用的便携香盒极为相似,都是扁圆形,便于揣入怀中;此外,清代《军需则例》中记载的军香采购标准,与唐代《唐六典》中‘行军香’的原料要求,有多处重合,这些都是明确的传承佐证。”
他还补充道:“香文化不仅是宫廷与文人的专属,也深入民间与军旅。从唐代‘行军香’到清代军香,我们能看到香文化的包容性与实用性,它不再是单纯的审美享受,更成为服务于社会生活、军事国防的重要存在。这种多元的应用场景,正是中华香文化能够绵延千年、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。”
下午的讲座结束后,不少军事史研究者与萧策深入交流,探讨唐代军事用香的细节的与清代军香的演变脉络。萧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,为他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一手素材,令研究者们受益匪浅。有学者感慨道:“萧先生的分享,填补了唐代军事香文化研究的空白,让我们对香文化的多元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。”
当日傍晚,讲座圆满落幕。夕阳西下,余晖透过 lecture 厅的窗棂,洒在讲台的香品与手稿上,镀上一层温暖的金光。苏合香与萧策并肩走出 lecture 厅,空气中依旧弥漫着唐清两代香品的交织香气。“今天的讲座,应该让更多人读懂了香脉的传承,”萧策说道,苏合香点头微笑:“是啊,香文化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文物,而是鲜活的历史,是流淌在中华文脉中的气息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将这份传承讲清楚、传下去,让千年香韵,在当下依旧能绽放光彩。”
不远处,苏念天正带着工作人员整理讲座资料,看到父母走来,笑着迎上前:“妈,爸,今天的讲座太成功了!好多观众都说,听完之后,终于明白‘长安十二香’与清代宫廷用香的关联了。还有不少人询问后续的香道体验活动,看来大家对香文化的热情越来越高了。”
苏合香望着女儿朝气蓬勃的脸庞,心中满是欣慰。她知道,这场特展与讲座,只是香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。从盛唐长安到清代紫禁城,从“长安十二香”到清代宫廷香品,中华香脉绵延千年,从未断绝。而如今,这份传承正落在他们这一代人肩上,落在苏念唐这样的年轻传承人身上。
晚风拂过故宫的红墙,带来阵阵香韵,那是唐清两代的香品余韵,也是中华文脉流淌的气息。苏合香轻轻抚摸着随身佩戴的玉佩,玉佩上的香纹在暮色中若隐若现,仿佛在诉说着千年香事的传承与延续。她知道,香文化的传承之路,没有终点,而他们,将继续在这条路上前行,让千年香韵,永续流传。